首頁>育兒>

前段時間,我看《奇葩說》裡有個特別接地氣的題目叫做:

孩子的作業太多,總是寫到半夜,我要不要跟老師理論?

這個辯題本身是挺戳中我的,作為兩個女兒的媽媽,每次孩子作業太多,看著她們一刻不停地在忙,我心裡也滿是心疼。

今天特別想跟大家聊聊我對孩子作業太多,父母應該給怎麼辦?

生長髮育期 VS 孩子的自主權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正反雙方的主要觀點,方便大家判斷和思考。

正方陳銘,主張應該去找老師理論。

他本人是武漢大學的新聞學博士,也是兩個女兒的爸爸,他在孩子寫作業這方面,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他的論點主要有 2 條:

第一,孩子寫作業寫太晚,會影響孩子的成長髮育。

陳銘提到女兒寫作業太晚,妻子就很反對,因為「生長激素髮育的最高峰期,是晚上 10 點到凌晨 1 點,一般需要 8-9 點上床,10 點進入深度睡眠,孩子才能長身體」。

陳銘的第二個論點是:

睡得太晚,第二天學習的時候都是迷糊的,吸收不了新的知識。

陳銘的觀點遭到了反方顏如晶的反對,顏如晶的觀點是不找老師理論,她說:

「陳銘學長剛才所有的觀點,非常的理想化。

但是實際上操作我們都知道,為什麼孩子作業還是太多?是因為我們最後還是要高考。

我們現在可以玩,我們現在可以發育,但是高考考不過,我們依然會很難過。

所以,作業太多是一個既定的事實,孩子已經在努力地解決問題,你只看到了孩子要發育的問題,但是沒有看到最後成績的問題。

現在的父母真的不顧及成績嗎?我不相信。」

陳銘則非常認真的回覆她:

「我女兒現在是一年級,她未來還有 12 年的時間,如果她長期寫作業寫到半夜,我把話撂在這,所有的我女兒未來的老師聽清楚了,我一定會找你們理論,這是一個父親最真正的責任感。」

聽到陳銘的這句話,顏如晶說了這樣一段總結:

「說會影響發育的,是陳銘學長的老婆;說會找老師理論的,是陳銘學長;在這道題目裡面,孩子是沉默的。

孩子在幹什麼?孩子在寫作業。

你覺得想讓他長高,可能孩子在乎的是自己作業的成績。

這道題我只是想切切實實的站在孩子的立場,讓父母們看到,孩子有在自己解決問題。

有的孩子喜歡玩兒,有的孩子喜歡學。他喜歡學習,請尊重孩子。」

最後,顏如晶也憑藉這段總結,獲得了更高的票數。

作為媽媽,其實正反雙方的觀點,都有一部分是觸動我的。

我個人一直非常反對打疲勞戰,我覺得這本身就是一個惡性迴圈——孩子越努力越疲勞,越低效,學習成績反而受影響。

人民日報官方曾釋出過一組調查資料:

睡眠狀況好的孩子中,分別有 79.5% 的孩子排名位於 20%。

而睡眠差的孩子,41.9% 排名在 75% 以後。

也就是說,那些熬得越晚的孩子,成績反而可能是越差的。

低年級就長時間學習,將來到了高年級,孩子要熬到幾點?

即便現在女兒面臨著小升初的壓力,我還是儘量讓孩子在 10 點前睡覺。

記得有一次,已經晚上 11 點了,女兒除了作業,還有篇作文沒寫完,我就代筆完成了。

除了心疼孩子的身體,更是因為我知道,今天晚上孩子睡不好,第二天學習新知識,大腦會反應變慢,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也不集中了。

好多媽媽也許會說,道理我懂,誰不心疼自家孩子,但是學習耽誤了怎麼辦?

薛兆豐教授說過:

人生是個馬拉松,學習是終身的事情。

想要跑贏這場長跑,好的身體素質才是革命的本錢。

但是我並不覺得孩子作業量大的事情,能夠透過去找老師理論而得到解決。

我相信,大多數老師佈置作業的時候,都會考慮班上大多數孩子的完成能力。

我們要做的,不是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就找其他人去理論,更可行的方法,是幫助孩子切切實實的提高效率。

寫得太晚≠作業太多

找到好方法才會事半功倍

不管陳銘和顏如晶站在哪一方,但他們都認同一個觀點那就是:

作業寫得太晚 ≠ 作業太多。

一個孩子作業寫到太晚,原因可能有很多,大致可以歸納成這三點:

效率低作業量大時間少

第一種情況,大部分都是由於孩子還沒有培養起高效的學習習慣。

一位小學老師曾經在微博上記錄過她對某位學生的觀察。

這個學生特別拖拉,每天寫作業到十點以後,而且質量差,錯誤多。父母為此想盡辦法,費盡口舌,但收效甚微。

這個孩子到底怎麼在寫作業,能拖那麼久?下面是老師的記錄:

一開始,他在抄詞語。我看他還比較認真,在一旁看了一會兒後,我就去倒了杯水,走開了一下。等我回來,他已經換上了數學作業。

“哎,你抄寫做完了嗎?”我問道。

“數學要訂正。”他回答。

我電話響了,去隔壁房間接電話。等我回來時,他的作業已經換成了作文草稿本。

“你數學做好啦?”我很詫異。

他倒挺老實:“沒有。”

“那你怎麼又寫起作文來了?”我走過去看了看他的作文,才寫了個標題。

“行吧,那你寫作文,趕緊寫吧。”

他開始寫作文。但顯然沒什麼話可寫,他唉聲嘆氣,時不時地看我一眼,或是擺弄一下鉛筆橡皮。

“我寫不出,太難了。”他說。

如果我此刻走開,他估計又會掏出另外的作業來寫。

老師總結道,這個孩子頻繁更換作業內容的背後,是他畏難、逃避的心態。他實在是不想寫作業,但又不敢不寫,所以只好一直換來換去,想逃避壓力。

很多孩子寫作業多少都有這種心理。我們父母可以做這些事情來幫助他:

▍跟孩子一起,把複雜的任務分解成小任務

孩子的作業都放到一起做,會感覺很多很多。但是拆分成不同的小任務,孩子就更容易接受。

比如說孩子需要背誦20個單詞,他會感覺很困難。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做一個分組,每4個單詞是一組,一共是5組。背會5個單詞,就可以得到一些鼓勵。孩子就不容易畏難。

▍儘量給孩子一個適合專注的環境

很多孩子都喜歡寫幾道題就喝水、上廁所,回來還會擺弄擺弄文具,找找卷子。

這樣時間很容易就浪費掉了,我們最好給孩子單獨準備一個房間,不容易被外界所幹擾。

桌面只保留需要用的學習用品,不要放零食、玩具等其他產品,給孩子醞釀學習的氣氛。

然後讓孩子做好準備工作,喝水、上廁所、吃水果……一旦開始做作業,就不能再離開位置了。

這樣日復一日地堅持下來,既可以避免我們催促、提醒、嘮叨,破壞孩子的內驅力,也能養成孩子自律自覺的習慣。

這樣,孩子一坐下來,就能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

▍不要盯梢式地陪孩子作業,適當的鼓勵

家庭教育中,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自覺,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陪著寫作業。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一直坐在旁邊,一邊盯梢,一邊挑孩子的毛病。

在綜藝《老師請回答》中,7歲男孩鞏子悅寫作業慢,媽媽就三令五申時間問題和小動作;

媽媽檢查作業的時候,又失去了耐心,不斷用語言攻擊孩子。

大人這邊是起急上火了,孩子呢?直接扔下作業去翻跟頭了。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話非常經典:“感覺好,才能做得好”

可以在孩子完成幾個小任務後,給他一些表揚:

“真沒想到你完成了這麼多!

“你一定非常努力,比昨天進步了很多”

“今天要是能9點之前完成作業,我們就能夠一起看你上次想看的課外書了”

這樣一來,孩子會更有成就感,獲得成功的經驗,降低對困難的畏懼。

如果孩子是因為作業量太大、寫作業時間太少而總是寫到半夜,可能就需要父母這裡給孩子進行一些減壓。我身邊大多數的孩子都逃不開三班:補習班、培優班、興趣班。

我們給孩子報課外班的前提也是,孩子在完成學校功課的前提下,有餘力、有精力能夠踮起腳尖拔高。

但如果孩子連學校課業都比較勉強的話,那麼真的要考慮一下,我們自己給孩子減減負了。

我個人的建議是,幼兒園階段可以「大撒網」,可以讓孩子多接觸一些他們感興趣的門類,到了小學階段,就要「重點撈魚」。

選出孩子最有天賦、最感興趣的興趣班,進行長期堅持。

其他興趣班,可以適當砍掉一些。保證孩子有更多靈活的時間。

教育家林格說: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無條件保護甚至捍衛孩子的主動性,而不是控制它。

作業的目的,是讓孩子更好的掌握知識,因此它必不可少。

但相比起來,它遠遠沒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習熱情來得重要。

畢竟,只有讓孩子學會了自覺寫作業,把作業當成了自己的事,我們才不用天天發愁輔導作業。

2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如果你去過自己的生活了,我該怎麼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