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母親,都是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漸成長起來的。”
——原田綾子
越是親近的人,我們越是難以把握話語的量與度,對於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作為父母的我們,經常在無意間傷害到孩子,更由於不懂得如何與孩子交流,而錯上加錯。
語言是一門藝術,父母對孩子所使用的話語,可以影響孩子的性格。有效的親子溝通方式,是能夠給孩子帶來勇氣和自信的。
日本親子教育專家原田綾子正是在做小學老師時意識到了這一點,出版了基於阿德勒心理學的《父母話術訓練手冊》,幫助每一位奮鬥在育兒戰線上的媽媽給孩子勇氣與自信。
原田綾子在書中指出,與孩子交流的基礎應當是鼓勵,鼓勵可以令孩子擁有克服困難的能力。其實,鼓勵並不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只要在日常中關注到孩子的三個方面就可以了。
首先,關注做到的事
我們在與人溝通的時候,更容易發現他人的不足之處。所以,我們才需要訓練將注意力關注對方優點或者是有進步的地方。正如老子所講:吉人語善、視善、行善。
對於孩子來講,關注他已經做到的,而非未能做到的,並對他給予肯定,可以調動他的積極性。因為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增加被關注行為的發生頻率。所以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媽媽關注哪個方向,就將引導孩子朝那個方向發展。
比如,對於寫作業這件事,可以是討厭的事、痛苦的事、和困難的事,也可以是開心的事、獲取新知識且有趣的事。
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奇心極強並且愛學習的,媽媽在說話時只要選擇合適的語言,就可以激發孩子的幹勁和求知慾。而如果媽媽經常關注孩子的缺點,向孩子灌注“你不行”之類的話語,孩子就會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
相比於結果,更關注過程
大部分人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時,都會出現這麼一個畫面:期末考試結束了,拿著卷子回到家,媽媽趕緊放下手裡的活計,眼中含滿了期待和不安的問:“考了多少分?班裡排第幾名?”
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同樣可以使用這個話語“雖然這次的成績不理想,但你已經很努力了”,再同孩子一起分析上學期沒有做到位的地方,制定計劃,在下一階段彌補起來。
日常中更為重要的,是關注理所應當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的溝通中,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關注理所應當的事。畢竟孩子取得重大進步的時候不是每天都有的,對平常狀態的認可才可以讓孩子認識到“平常的我也很優秀。”
只要細心觀察,每個孩子的身上都有亮點可尋,媽媽可以把積極正面的看法,轉變為積極的語言,改變孩子的行動。哪怕孩子只是把浴巾掛好了,也可以說一句“你總能把浴巾掛好。”
對於孩子的缺點,媽媽也可以換個角度進行心理構建,將缺點轉化為優點去引導孩子。如果孩子愛撒嬌,可以關注她可愛和能夠信賴別人的優點;如果孩子安靜不下來,可以關注他好奇心旺盛、活躍的優點。媽媽的心理建構改變了,話語就會自然地改變,自己的心情和狀態也會隨之改變。
日常中的鼓勵並沒有那麼難,只要試著實事求是的表達就可以。孩子如果很開心,就說“看上去心情很好的樣子”,如果看上去心情不好,就說“不開心嗎”。
鼓勵在生活中隨處可在,有時甚至不需要語言,給孩子一個緊緊的擁抱都是可以的。
在作者原田綾子的培訓師生涯中,給無數的媽媽和孩子建構了良性的溝通模式,她說“所有的母親都是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漸成長起來的。”《父母話術訓練手冊》這本書,更是讓媽媽靜下心去感受孩子的點點滴滴,從正向的話語和溝通模式裡,建立起親子間相互尊敬、相互信賴的關係。
【我是胖媽 [兔子] 做個好母親,從來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