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一個關於孩子膽小和成長的話題!
有些孩子,一遇到陌生人或者到公眾場合就會表現得害怕、退縮、緊張、焦慮、不敢講話……
有些家長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沒有鼓勵孩子,給孩子勇氣和力量,反之的是指責、批評、諷刺,甚至還覺得丟自己臉,比如說:“你看你咋這麼差勁,有啥好怕的,看誰誰家孩子咋不怕……”
但有些孩子呢就沒事,走到哪裡都能量滿滿,自信十足,樂於助人,表達流暢,能快速融入環境,甚至到哪都能成為環境和社交的中心!
當孩子去擁抱世界時,世界也會給他擁抱;
當孩子迴避這個世界時,世界也會迴避他。
有人會講,孩子膽小都是天生的哦,他爸媽小時候也這樣!
真的嗎?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面對一件事無力解決時,往往會給自己暗示一個合理的理由,這樣就不能怪自己了,反正是天生的,我也沒辦法。
其實這種情況大多源於後天撫養過程造成的。真正天生的只佔極少數!
孩子性格的形成是一個過程。
先從出生開始講:現在的孩子有兩個出生方式,一個是剖腹產,一個順產,其實兩種方式出生的孩子是有區別的。
剖腹產的孩子他是還沒想好要出來的時候被帶到這個世界上的,他沒有掌控自己的出生。雖然講足月了,但不是瓜熟蒂落,也沒有經過產道這個生命求生的過程。他是外在驅動出生的。
順產的孩子他是掌控了自己出生的,他決定好自己要來到這個世界了,並且經歷一番痛苦和努力才突破產道這個狹小的生命長廊,所以從出生那一刻起,他就擁有了一顆掌控人生、努力拼搏的精神種子。
這裡沒有否認剖腹產的孩子就一定不好,如果不能掌控出生,那就看後天撫養。
出生後,撫養者的照料對於孩子性格養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黃帝內經》第一篇就講到 孩子出生是“生而神靈”,意思是孩子出生其實就像神仙一樣;
佛教書籍中記載,釋迦摩尼佛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生地下,唯我獨尊”;
現代心理學其實也證實了這一點,孩子剛出生時,他會認為自己就是萬物的中心。他哭你就得知道他要什麼,他哼唧,你就得迴應他。
這就需要養育者,大多數是父母,需要及時且準確的迴應孩子的每一份表達和需要。這樣隨著他慢慢長大,他就有了對這個世界的掌控感!
他會覺得:我的所言所指都是能得到世界的回饋!我能佔領主動權。
小孩有時候哭鬧,有些家長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就讓他隨意哭,哭累了就好了,甚至對孩子發脾氣。根本沒有去理會孩子的真實需要,這就阻斷了那顆掌控人生、努力拼搏的種子生長。
久之,他慢慢就覺察到:我並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我努力和吶喊沒有用!
這裡有個殘忍的心理學實驗:
中世紀歐洲有一個國王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幾十名剛出生滿月的嬰兒放在若干個房間,正常給孩子餵食、清理排洩物,但是不和孩子說一句話,也不給擁抱,不給孩子任何迴應,最後實驗結果很殘忍,一個月左右,大多數孩子都死亡了。
所以,給孩子及時而準確的迴應也是孩子的生命。
孩子膽小,本質上源於其內在自信和與世界的友好連線還沒有建立,成長過程中很多訴求和情感被長期忽視、拒絕、恐嚇,從而覺得自己對外在沒有干預能力,最後衍生成一種無力感。
比如說孩子還是嬰兒期時,孩子哼哼唧唧想要啥時,家長經常當看不見,反正他不會反抗;
孩子大點要玩沙子,媽媽就說把身上弄髒不準玩;
孩子要買玩具,媽媽又說買啥買,不是剛買過;
孩子委屈地哭,家長又說,哭啥哭,有啥好哭的,不準苦!
再鬧再哭,叫警察把你抓走……
總是忽視、拒絕和恐嚇他的訴求,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兩種極端,一種就是擔小,沒有自信;一種就是叛逆,特別調皮。
大人也會這樣,遇到妻管嚴的家庭,丈夫說什麼都是被妻子拒絕和訓斥,這個丈夫在家庭中也會形成不愛說話、什麼都不做的靜音狀態!由於行為慣性,到單位也可能也會保持這種“低調”狀態。
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把猴子關在籠子裡,掛一串香蕉放裡面,只要猴子一拿香蕉,就拿高壓水龍頭衝它,反覆幾次後,就算不沖水了,猴子也不敢去靠近香蕉了。
在生活中,小孩從出生到長大以後每一個過程,一直都在表達自我以及與外在交流,但是他的訴求經常被水龍頭澆滅時,他心底邏輯就會慢慢發生變化,他會認為:外在世界和我無關,我守住自己的小世界就好。
這也導致很多孩子在外面看似特別乖,連話都不敢大聲講,但是回到家又能稱霸稱王!
在外面呢,他對環境無力掌控充滿害怕,所以封閉自己。但是在家呢,又特別鬧,我的地盤我做主,一方面是引起關注,一方面是伸張主權。
後面等孩子越來越大,孩子會透過肢體、語言等更多的方式表達需求和情感——要求一起玩玩具,要求家長講故事,和哪個小朋友一起玩,會撒嬌,會摔東西……
這時候對於孩子的迴應方式,更加多元更加重要!
這一點讓我想到大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當時陶行知是某學校的校長,有一天他在校園裡碰到有個小孩再打另一個小孩,這時候陶行知就過去制止了他們,叫那個打架的小孩拾掇一下一會去校長辦公室等他。小孩答應了。
等陶行知回到辦公室,那個主動打人的小孩已經戰戰兢兢地在校長辦公室等他。
這時候陶行知拿出一顆糖,說:首先獎勵一顆糖,因為我叫你來辦公室你就來了,而且你說到做到,說明你很尊重老師,而且言而有信。
陶行知給孩子講課蠟像
然後陶行知就問:你為什麼打架啊?
小孩:因為那個小孩欺負一個女同學!
陶行知:哦,是這樣啊,那你這算見義勇為啊,我剛剛也瞭解了情況,的確是這樣,而且你沒有撒謊,好,再獎勵你一顆糖!因為你很有正義感而且誠實。
陶行知繼續說:那你覺得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答:有,我應該先溝通,制止他的行為,不應該直接就過去打,如果不行還可以尋找老師的幫忙!
陶行知:很聰明嘛,思路這麼清晰,應該再獎勵你一顆糖,能及時認清錯誤,還知道正確的處理方式!好,回去吧,下次知道怎麼解決這類事了吧?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到,陶行知全部都在正面迴應,挖掘孩子身上的優點,然後給予正向肯定,肯定其見義勇為、誠實、尊重、言而有信的精神,提醒他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事情。孩子得到了這麼多的肯定,自信大大提升,自尊水平一下子就得到了提高,他會覺得自己很優秀。
如果不問青紅皂白就質問和懲罰孩子,孩子今後遇到同樣的事就會漠不關心,更不用說幫助別人了。至於誠信、尊重更是不會有概念。
所以,成長過程,學會及時且正確的迴應,就能讓孩子自信成長,勇敢探索世界,遠離膽小!
我們一起幫助孩子快樂自信!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