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不知道家長們遇沒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寶寶渾身上下啥事兒沒有,可說話就是不夠清楚!醫生的建議也只是帶回家自行引導,除此之外別無他法。這可就讓父母犯難了,孩子跟頭倔驢一樣,教了不會、不教不行,最大的問題是寶寶經不起耽誤了。

雖然父母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但老人們天天唸叨“不用著急”,從對待孩子問題的態度上就分成兩大陣營了。等到孩子3歲時語言能力依然不過關,老人反倒埋怨起兒女的育兒方法不正確了。裡外不是人的家長又著急又生氣,這該如何是好呢?

說話不清不一定是生理異常

按照傳統觀念來說,一個人但凡有身體部位疼痛不適的症狀就一定是生理狀況亮起了紅燈,吃藥打針是正常操作,但生理學意義上的一些觀點放在語言領域就不一定合適了。舉例來說,兒童有口吃問題就是大腦出現問題嗎?

語言障礙很特殊,能引起兒童語言問題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習慣問題。語言是人類社會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語言的形成自然離不開生理器官,但更需要日復一日的學習。

我們在學習一項技能時,總是要先模仿正確的動作。雖然也許一開始並不熟練,會出現很多錯誤,但我們總會向正確的行為慢慢靠近,最終才能完全掌握。語言的產生是極其精密的過程,錯誤是無法避免的,但常年的模仿和練習總能讓語言能力成熟。

但是有一些孩子在模仿和練習的過程中,錯誤的習慣因為種種原因被保留下來,而語言發育又是很多家庭沒有重視的。這就導致孩子的說話不清楚被誤解,好像器官一定有罪一樣。我們只能默默地替孩子的生理器官抱不平了。

生長環境決定一人成就

兒童錯誤語言習慣的形成在環境中主要有兩點表現,一是監護人育兒生理方向的錯誤,二是對待孩子語言學習方式的錯誤。我們一條條來看:

1.語言刺激不足

語言刺激的給予本來是一件自然的事情,絕大多數孩子的語言發育並不需要家長的過多幹預。但少部分家庭因為父母性格、工作等原因導致孩子能接收到的有效語言資訊少之又少,寶寶能模仿和學習的自然也就比其他孩子少得多了。

2.雙向交流欠缺

我們學習說話的終極目的是在社交場景中運用,但一些家長只顧忙自己的事情而忽略了孩子進行對話的需求。長此以往,構音器官得不到足夠的鍛鍊,便會出現舌體無力、器官成熟度不佳的情況,孩子說話時更有可能發生發音含混、說話不清的症狀。

3.飲食結構不科學

孩子的消化系統固然脆弱,但這並不是父母只給孩子吃細軟食物的原因。身體各個部位的發育都是從脆弱到健全的,消化系統也是如此。只顧著給孩子吃軟爛食物,卻忽視了齒、舌、顎的鍛鍊需求。進食稍硬的食物可以鍛鍊孩子的咀嚼能力,幫助口腔肌肉更好地成熟,發音時自然也有力氣了。

4.手機的過度使用

我們機構曾經接收過一位小學員,孩子都快上小學了,依然只會哭鬧,語言能力大約等於2歲多的孩子。有一次,我看到他在等待上課的時候在玩手機,左邊是姥姥一口一口喂著早餐,右邊是媽媽拿著水壺。這樣的寵溺怎麼能教育出健康的孩子呢?

手機已經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讓幼兒過度使用只能拖慢語言能力發育的速度,甚至認知能力也會在螢幕中逐漸消亡。

1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二胎媽解救秘籍(第一期:學前興趣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