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中國有句老話叫“不打不成器”,說的是父母透過武力來教育孩子。但是,“棍棒式”的教育,真的對孩子有利嗎?

前幾天,看到一個母親用電線抽打兒子的新聞,心中不由一驚。

小男孩因為貪玩夜不歸宿,父母大發雷霆,讓他雙膝跪地,頭頂一塊大石頭,一直從早上跪到中午。

母親還不罷休,多次用電線抽打孩子,迫於父母的威嚴,孩子寫下保證書,保證再也不會出現這樣的事了。

很多網友覺得父母做得對,畢竟“不打不成才”是千百年來的古訓,可細細想想,在父母棍棒下長大的孩子,一定會有出息嗎?

童年被打過的孩子

內心往往有道疤

最近看到一位知乎網友分享的故事,內容特別扎心。

一次放學回家,媽媽發現他臉腫了,以為他跟同學打架了,他如實回答沒有。

媽媽認為他撒謊,掄起拳頭就開始打他,任憑他怎麼呼喊都無濟於事。

他恐懼極了,害怕自己被打死,只好隨便說了個同學名字。媽媽才停下手,等從同學那知道他撒謊後,又開始打他。

這位網友說:“工作以後,才明白世間沒有那麼可怕。從小到大,最大的恐懼是媽媽給的,這種恐懼就是‘會被打死’。”

有人說:“撒謊也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每句謊話都是有訴求的,那個訴求就是真的。”

童年的捱打經歷,往往會在孩子頭腦中形成深刻刺激,一生都如影隨形。

在節目《旋風孝子》中,陳喬恩說起自己的童年經歷依然滿臉恐慌。她說:“從來沒有和母親一起相處過六天五夜,就這樣關在一起,自己也不知道會怎樣。”

說起媽媽的暴力,她還是下意識地回頭張望,害怕媽媽會隨時出現在節目現場來揍她。

雖已過去多年,陳喬恩依然無法從被原生家庭傷害的陰影中走出來。

許多人口中的“不打不成才”,其實是與事實大相徑庭的。

心理學家經過多年試驗發現,從小被施暴過的孩子,雖然成年後看起來外表沒什麼創傷,但他們心理或多或少都有問題,極度缺乏自信、與上級很難搞好關係、對外界缺乏安全感。

他們做事往往小心翼翼,凡事稍有不如意,便會出現歇斯底里的症狀,會不停為自己的行為過度解釋,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創傷後的自我保護機制,會讓人隨時陷入沒有安全感的困境。

他們有時候會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心中會不斷自責,害怕自己努力贏來的東西被剝奪掉。

選擇正確的懲戒方式

教育才有用

復旦教授錢文忠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其實外國也有懲戒教育。比如英國有一條法規是:“允許教師在歷經勸告無效的情況下,採取包括身體接觸在內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紀律的學生遵守紀律”。新加坡的教師牆上永遠掛著戒尺。

這說明,懲戒在教育手段中是有效用的。但為了防止懲戒變成父母的暴力,方式要選對。也就是要注意這三點:罰之有理、罰之有度、罰之有法。

1:罰之有理:做錯事的孩子就該罰,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孩子犯錯誤,家長要給他分析這種行為是不對的,給他人、社會造成了傷害,身為過錯方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而作為父母有權利對你進行懲罰,這樣才能讓孩子心悅誠服。

2:罰之有度:家長不要一上來就態度粗暴,言語攻擊甚至動手打人,可以先溝通,行使教育懲戒權應該遵守先制止、批評後懲戒的程式。如果孩子還是不認為自己有錯,那就可以採取剝奪孩子一些權利的方式對他進行懲罰。

3:罰之有法: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哪些錯誤不能犯,哪些事情不能做,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跟孩子說清楚,事出有因才能讓孩子不生出抵抗心理。

心理學家塞德茲說:

“人如同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一生的雛形。幼兒時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放下舉起的手,換一種方式,把最好的愛傳遞給孩子,孩子才會收穫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要的是“公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