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帶娃過程中,基本所有的父母都會遇見兩大難題,一個是如何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才能不對孩子又吼又叫甚至出現打罵等過激行為,另一個是如何應對孩子的哭鬧、撒潑等各種脾氣。

比如,當你辛辛苦苦花費數個小時好不容易才打掃完整個屋子的衛生,一轉身發現你家3歲的寶寶又在牆壁上印滿了手印,玩具等東西又扔了一地,衣服又弄髒了……

比如,孩子突然發脾氣或者哭鬧,怎麼說都不聽。

其實,這兩種情況是同一件事,只要按照如下步驟去做,就可以既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能很好地應對孩子的情緒問題。

大前提是:情緒雖然有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之分,但並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情緒都有它的存在價值,情緒的背後都藏著自己深層次的需求。

步驟一:瞭解情緒

瞭解情緒,是為了第二步的覺察。在一部優秀的動畫片《頭腦特工隊》中提到了人主要的五種情緒,它們是快樂、悲傷、厭惡、恐懼和憤怒,我們一一來看。

頭腦特工隊

1.快樂

這是我們最想要的一種情緒,但就像那句俗語所說「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們大部分時間裡都處於平和而非快樂的狀態。實際上,過度追求快樂反而會讓人焦慮,從而陷入其他負面情緒當中。

2.悲傷

在快樂和悲傷之間還有一種狀態叫做不開心,人不開心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需求沒有被滿足,也可能是自己被否定了等等。而悲傷,則往往與大事件相關,比如親人離世、喪失或者環境鉅變等,而對孩子來說,尤其是小寶寶來說,可能是最心愛的玩具丟了,也可能是一個小夥伴不和自己玩了。

當人面對悲傷時,只要不是整日長時間的以淚洗面,哭泣是一種很好的緩解和發洩方式。

3.厭惡

厭惡往往與自己的價值觀和喜好相關,是一種反感的情緒。有時,對某些事物的厭惡出自於本能,有時是在對一件事物進行判斷之後才會產生厭惡這種情緒。厭惡的存在可以讓人避免接下來可能遇到的恐懼等情緒,這是人體系統自發的一種防禦性過程。

4.恐懼

與許多人想的不同,人最先有的情緒並不是快樂和悲傷,而是恐懼。這種強烈的情緒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訊號,它提醒人們要小心,是對危險的一種本能反應。恐懼往往與具體的經歷有關,原本對一些事物我們是不恐懼的,但當它們與創傷或極端不愉快的經歷相連之後就會從此讓自己產生恐懼心理,比如上臺演講曾經被嘲笑。

5.憤怒

很多人都覺得憤怒是一種不好的負面情緒,但其實它的價值很大。憤怒是維護自身邊界的一種情緒,用以抵抗他人的越界行為。一些時候,憤怒的背後還藏著委屈等情緒,是自身對他人行為的一種攻擊式迴應,比如自己的勞動成果被他人輕易地否定了。

完全不剋制的憤怒傷人傷己,但適當表達憤怒對自己更加有益,憤怒的表達是在宣告自己的權益或者其他方面受到了不公平對待或者侵害,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步驟二:覺察情緒

要覺察到情緒,首先得及時停止被情緒帶著走,那麼就需要父母先深呼吸,然後與引發情緒的人事物有個短暫的隔離,比如看到髒亂的屋子自己先離開到別的房間裡冷靜一下。

對情緒的覺察,是為了挖掘情緒背後的真實想法。比如文章開始提到的那個例子,媽媽辛辛苦苦收拾了屋子卻馬上就被寶寶“毀於一旦”。那麼媽媽可以先與自己進行一場對話:

我很憤怒,很生氣,想揍他一頓

為什麼生氣?

因為剛收拾好的屋子又被弄髒弄亂了

為什麼被弄髒弄亂了就生氣了呢?

因為我收拾得很辛苦

到這一步的時候,其實我們就能看到在憤怒的背後還有委屈在,因為自己的辛苦成果不僅被無視了,還似乎被否定了。你就會覺得寶寶很不懂事,沒有體諒到你,應該受到懲罰來有個教訓。

但對小寶寶來說,卻做不到如此的「懂事」。這就需要父母自己去思考如何避免以後出現類似的情況,或者在出現類似情況的時候及時察覺到自己的真實想法。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大人在孩子犯錯後所爆發的情緒很可能並不是這個錯誤造成的。

它僅僅是個引子,更多的情緒可能來自於其他人,比如跟自己的長輩、伴侶或者同事等人有不愉快發生。那就更有必要進行情緒覺察了,遷怒於孩子是十分不好的行為。

步驟三:接納情緒

雖然我們知道了自己情緒背後的真實想法,但情緒可能並不會因此而消失,而強行壓抑情緒,累積之後往往爆發得更厲害。

所謂接納,就是要承認自己現在有情緒了,而不必去想是否應該,情緒沒有應該不應該,它們只是在反應自己的某種需要或者真實想法。

我們要允許情緒的存在,雖然諸如悲傷或者憤怒、悲傷等情緒並不舒服,但不要想著馬上驅散它們,而是仔細地與自己的情緒相處一下。

步驟四:發洩情緒

有時進行必要的發洩是可以的,只是最好不要傷害到自己和他人(這一點同樣適用於教育孩子)。發洩,也是控制情緒的重要結束步驟。有時候,只有讓情緒得到釋放,自己才不會覺得委屈或者需求被無視了,等到下一次才能更好地進入到良性迴圈裡。

透過這四個步驟的不斷練習,我們會發現慢慢地就對自己情緒可以更好地控制了。

如何應對孩子的情緒

首先,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共情,而不是機械化的用套路去改造孩子的行為。比如「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但是媽媽是為了你好,你得如何如何做」,次數多了,孩子就會不耐煩,完全拒絕與父母進行溝通,因為他們在無數次的經驗中知道了自己的情緒並沒有被看到,自己的需求並不重要。

所以,共情是不能敷衍的,要讓孩子真切感受到你「看見了」他們的情緒和需要,而不是打著共情的幌子去控制他們。

共情的開場白可以是這樣的:“你皺著眉頭噘著嘴,是不是不開心呀?是因為XXX嗎?能不能告訴媽媽你是怎麼想的?”

其次,不要以成人標準去看待孩子,要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值。這就像你是個小白去新公司入職,第一天剛交接,第二天就要求你達到完美的成手標準,這是強人所難。不要期待自己的孩子像個大人一樣早早就明事理、懂進退,給孩子一定的任性空間,正因為他們是孩子,才需要父母去引導。

最後,要像控制自己的情緒一樣去接納孩子的情緒。因為,比展現負面情緒更糟糕的情況是沒有情緒表達,孩子對父母不展現情緒往往意味著他們不信任自己的父母。

多觀察孩子產生每一種情緒時候的反應(表情和肢體語言),比如害怕陌生人的時候會不自覺地靠向父母的身體並緊緊抱住;

透過觀察瞭解孩子情緒背後的真實訴求,瞭解的過程中可能也要經由耐心的傾聽和溝通;

多記錄孩子每種情緒反應背後的真實訴求,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情緒發洩和如何應對自己的情緒。孩子對情緒的控制也是需要反覆練習的,但他們得知道自己的情緒是什麼,是為什麼,才能學會去控制。同時,父母對自己情緒的處理方式也是他們最好的示範。

情緒管理是一項需要長時間去練習的能力,父母要給自己和孩子充分的時間。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早期妊娠疾病您瞭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