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孩子準備上幼兒園,前些天,跟閨蜜請教,怎麼能讓孩子在幼兒園跟其他小朋友相處融洽,但沒想到我閨蜜正為他孩子的事情愁得頭都大。
她說,這個學期老師已經跟她談了好幾次,就因為孩子在學校動不動就打人,甚至咬人。老師為此也已經教訓他很多次,可每次說完都不長記性,下回還是繼續打人,搞得現在班裡的孩子都不太敢跟他玩。
聽到閨蜜這麼說,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這事在幼兒園應該並不罕見,如果自己孩子或者別人孩子出現打人的情況,作為家長和老師,應該怎麼引導和教育比較好?
據肯高迪亞大學和內梅亨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孩子打人”的核心原因,是共情能力差。孩子在攻擊他人的時候,不知道別人會有多疼。想解決孩子打人的問題,根本上要讓他知道“我打了別人,別人會非常痛苦,會經歷本來不必經歷的負面體驗。”
現在的孩子在家就是一個小霸王,有家長寵著,長輩哄著,覺得整個世界都是圍著自己轉,等上了幼兒園才逐漸知道原來老師並不是只照顧自己,同學也並不會遷就自己,這時有些孩子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跟老師和老師相處融洽,但有些孩子還沒適應過來,要是遇到別人不合自己心意,或者覺得自己受欺負,受委屈了,可能就會出現“打人”或“咬人”的情況。
歸根到底就是他們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也不知道別人的感受,只看重自己。
一、共情能力是什麼?共情能力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是指可以從對方的角度出發看問題,理解對方的感受。
這也是人類一種獨特的能力,我們的大腦可以僅透過想象就能模擬情緒的產生,不需要任何實體物質的出現,不需要外界的神經刺激就可以產生情緒,這就是共情。
其實共情是本能,只不過需要激發孩子的這個技能,還需要經過家長、老師的鍛鍊,才能讓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感受別人的感受。
二、怎麼才能更好培養孩子有共情能力?1、跟孩子一起共讀繪本
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家長可以針對性地給孩子看一些故事性強一點的書,最好跟日常生活相關的,例如在幼兒園、公交車、家裡等會經常發生的事情,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理解當下這個事情和他人的感受。
2、教會孩子更多表達情緒的詞語
很多時候孩子會打人,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表達自己當下的情緒,如果孩子向對方表達出自己的不滿,經過溝通可能就可以避免這次的打架。
平時跟孩子交流過程中,可以用更多表達情感的詞,例如帶孩子去遊樂場玩完後,讓孩子表達當下的感受,是開心,滿足,還是興奮等,當孩子想要買的玩具,被家人拒絕後,那他的情緒又是怎麼樣?日常生活中的發生的瑣事,都可以結合孩子當下的感受,教會他們更多表達自己的情緒的詞語。
這樣當他們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就能找到相關的詞語進行表達,這樣就不會輕易使用武力。
3、角色扮演
平時家長可以組織幾個差不多年紀的孩子一起玩遊戲,也可以在家幾個家長陪孩子玩,家長可以設定一個情景,每個人都分別飾演一個角色,發表自己的感受,一輪過後也可以跟其他人交換角色,讓不同的人充當不同角色,也讓他們來感受這個角色的情緒。
剛開始孩子可能會表達的詞語不多,但隨著練習越來越多,累積更多的詞彙,孩子就能更容易進入角色,更好地感受對方的情緒。
三、如果是孩子在學校打人,怎麼讓他在這件事上學會共情?1、 家長鼓勵孩子表達感受和說出“打人”原因
孩子打人肯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他是受了欺負,出於自衛才打的人,家長就不要急著讓他道歉,先鼓勵他平復情緒,跟老師或家長說出自己當下的感受,是憤怒、委屈、生氣還是其他,接著可以讓他說出打人的原因。
如果孩子是因為別人沒有經過他同意就搶走他的玩具,他出於保護玩具的心態而出手打的人,那有一部分責任是搶玩具的孩子,但同時也要孩子知道,這個事情明明可以透過溝通解決,可以跟那個小朋友說,自己不願意把玩具給他,或者想多玩一會,如果兩人把自己想法說出來就不用動手。
2、 道歉
如果事情錯在孩子,那道歉是必須,如果是孩子受了委屈才出手,同樣也是需要道歉,但道歉前,家長或老師就要充分了解事情的真相,清楚他們為什麼動手,不要不聞原因,就讓打人一方道歉,這樣孩子會感到更加委屈。
瞭解清楚原因後,還是需要引導孩子跟對方進行道歉,就算這個事情是對方不對在先,但動手打人就不對,讓孩子明確這個界限。家長和老師可以引導孩子,日後遇到類似的事情可以透過溝通解決,或者把事情告知老師,等老師幫忙解決,讓孩子知道除了打人還有其他的解決辦法。
同時讓孩子明白生氣時打人,可能會讓對方造成傷害,所以打人這個行為是不被允許和認可的。
說清楚這些情況後,鼓勵孩子跟對方進行道歉,如果對方也有錯的話,也可以一起為自己做錯的事情道歉,握手言和。
如果孩子很倔,不願意道歉的話,家長可以先做好榜樣,給對方進行道歉,讓孩子知道你願意陪著他身邊,跟他一起面對這個事情,也讓他知道你會陪著他改正這個問題。
但在家長道歉後,同樣還是要孩子道歉,不然他會覺得犯錯後就有家長護著,道歉也能由別人代勞,這樣就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日後遇到同樣的事情,也可能繼續犯。
3、讓孩子說出訴求
事情到這裡,並不是道歉完就完事,還要鼓勵孩子去解決問題,例如引導這個想玩玩具的孩子,除了用搶的,還可以有什麼辦法解決。這時可能孩子會說,願意用自己的其他玩具進行交換,或者可以輪流玩,這些都是解決的方法,只要雙方都同意,那問題就解決了,只有教會孩子說出需求,提供解決方案,才能讓他感受到溝通的重要性。
另外,還可以跟孩子說,如果平時在家,在學校遇到不開心的事情,都可以跟老師和家長分享,讓大家一起幫忙想辦法去解決,不然一直悶在心裡,問題不但解決不了還能引發更多矛盾。
4、受到應有的懲罰
如果這事本來就是孩子不對,他不願意承認錯誤,也不願意道歉,那家長可以對孩子進行懲罰,例如取消他一週的零食,取消或縮減他一週或一個月看動畫片的時間等等。
家長需要說到做到這個懲罰,不要這會說取消,回家後又忘記這個事情,這樣孩子的犯錯成本太低了,不會受到應有教育。
除了執行懲罰以外,家長不需要把這個事情延伸到其他方面,例如不用一直冷落或數落孩子,平時該怎麼樣就怎麼樣,讓孩子知道犯錯並不可怕,爸媽也是會一如既往地愛他,等過了約定的懲罰時間,孩子也沒有再出現打人的情況,那就可以恢復孩子本來的吃零食,看動畫片的自由。
5、針對具體事情進行角色交換
可以針對孩子這次打人事情,跟孩子進行角色交換,例如可以問問孩子:你打了人家,知道他是什麼樣的感受嗎?他被打後會不會很疼?讓孩子儘量帶入對方的角色,感受他人的感受。
還可以問問孩子,你知道打人後,爸媽會怎麼想?他們會有什麼感受?讓孩子多角度去思考這個事情對其他人的影響,家長也要認真陪著孩子去思考和感受,千萬不要敷衍了事。
6、家長以身作則
經常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孩子,可能是看一些不良的卡通片,也可能是因為家裡人就是這麼處理問題的,才讓孩子有樣學樣。
有研究發現,夫妻之間總是打架或者互相扔東西的話,孩子在社交中對他人採用暴力行為的機率會大大增加。
因此,家長平時在家,特別在孩子面前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給他做一個壞榜樣,如果他長期生活在這個環境下,就算做了以上的引導和教育,也好難讓孩子徹底改正。
總結:當孩子上幼兒園總會遇到這些事,打人並不是“壞事”,只要孩子能從中學到共情、學會溝通、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他這次架才沒有“白打”。
共情能力強的人,能在別人開心快樂時,跟好友一起度過,在別人傷心難過時,給好友支援和鼓勵,這樣能讓其他人因為他的存在變得更加幸福,孩子也能從中感受加倍的快樂,成為一個更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