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的結果。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如果你與孩子相處過程比較痛苦,那麼育兒方向肯定錯了,這時需要我沉下來多思考,多讀書,來找到問題的所在。

1 名曰:為了孩子好,各種說教

控制性父母對於孩子的行為總是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如吃飯方式,遊戲,睡覺等。從父母心裡想是為了給孩子好,可孩子想按自己的思維方式來,這樣孩子會比較痛苦。

孩子完不成作業,父母情緒激動,說教半天,自己生氣,孩子也在哭。而正確的方法是問孩子原因,為什麼沒有完成作業。

無論是對年幼還是年長的孩子,我們都要避免在管教的時候說的太多。尤其是明示過的觀點再拿來三令五申的話,他們就會不願意聽了,而且孩子變得越不自信。我們要停止喋喋不休,此時我們需要說的話擲地有聲。

《少年派》劇中王勝男作為媽媽可以說是代表全國過半媽媽的形象,踐行圈養式教育,擅長碎碎念,為孩子好是她的口頭禪。心情隨孩子學習成績走,忽高忽低,時好時壞。林妙妙把自己關屋子玩絕食,後果只是大人焦急孩子傷心,母女關係越來越緊張。

《非暴力溝通》中講到:為什麼我們會批評和責備?大多數人並不習慣從自己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我們在不順心的時候,會傾向於想別人有什麼錯,我們就會批評他,我們會說是他們不負責任,是他們太自私,是他們太懶惰。但你要知道,你的批評背後,暗含的是你的期待,我們對別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地表達了我們沒有被滿足的需要。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2 多給予孩子肯定,少打壓

父母為了讓孩子學會謙虛,避免驕傲,有時吝嗇讚美之詞。其實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是無與倫比的。誰都可以否定孩子,但是父母不行。被忽視的孩子,長大也會帶有童年的陰影。

愛迪生一生的發明可不少,留聲機,攝影機,鎢絲燈泡。可能大多數都覺得愛迪生這種人一定是“天之驕子”,從小就很聰明。

但其實不然,愛迪生小時候在老師的眼睛裡面可沒有那麼聰明、機靈,反而被老師嫌棄“笨”。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是因為愛迪生經常把“為什麼”這句話掛在嘴邊,老師就覺得他很煩。

最後老師給了愛迪生一張紙條,讓他轉交給他的母親,愛迪生的媽媽開啟紙條之後,一邊哭著一邊和大聲的讀出來:你的孩子是個天才,這個學校太小了,沒有好老師可以教他,建議你親自教導。

可是沒想到後來愛迪生突然看到了當年老師寫給母親的紙條,上面寫著的竟然是:你的孩子有精神缺陷,他被正式退學了。

母親的話激勵著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如果媽媽也否定了自己的孩子,那麼我們的世界就少了一個大發明家。

《被忽視的孩子》中寫到:經歷過情感忽視的人成年後表面看起來也很正常,但是他們通常意識不到自身根基的結構缺陷,他們也不知道他們的童年對自己仍在發揮作用。

相反,無論他們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困難,他們都傾向於責備自己。為什麼其他人看起來比我快樂?為什麼付出比接受更容易?為什麼我和親人感覺不親近?我缺少了什麼?

經常得到肯定孩子更自信,從小受到父母的關注和鼓勵,孩子的才能更好成長。

3 與孩子共情溝通

《父母語言》中寫到:“共情關注”是最細微的一條。它要求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等時機成熟,父母再跟孩子談論它。換句話說,孩子關注什麼,你就關注什麼。

哪怕孩子太小了,聽不懂大人的話,或者孩子關注的東西一直在變化,父母也應遵循這一條原則,即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迴應。這就是透過父母的語言來開發孩子大腦的第一步。假如父母不遵循“共情關注”原則,剩下的原則也不會發生作用。

小甜甜是一個五年級的小學,期末考試沒有考好,回家情緒很低落。媽媽問清原因後,用溫柔的語氣對他說:“我能理解你現在的感受,但是一次考試決定不了什麼,接下來我們要認識分析錯題,調整學習方法。”媽媽這樣做既充滿尊重和愛,又降低了小甜甜傷心程度。愛就是激勵,小甜甜在下個學期定會信心滿滿。

共情就是透過觀察後,才能充分理解,然後是行動。無論孩子的行為出於什麼原因,父母都應該給予孩子溫暖的迴應,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家人的關懷,孩子情緒才會更加的平穩。

有育兒專家說,共情是一種非常科學的方法。

4 寫在最後

因為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

教育是一種自醒的途徑,向外勸導你的孩子,向內勸導你自己!

父母管好自己、足夠耐心,把握關鍵點,孩子自會成長。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引領右腦帶你瞭解幼兒九大敏感期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