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父母對孩子教育較為重視,願意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的教育上,但這種教育更多時候體現在孩子學習成績的關注,對於孩子自理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忽視。
很多時候,中國式家長不會要求孩子做家務認為這會浪費時間,家長們認為有做家務的時間還不如讓孩子靜下心來看看書,那麼這種教育理念是否真的正確,讓孩子做家務是否就是在浪費時間呢?
案例:
前段時間在某段視訊平臺上看到這樣一個視訊。一家四口在享受假期,大兒子早早起床開始做早餐,看模樣孩子大概也就10歲左右,只見他站在和自己矮不了多少的案板前熟練的清洗青菜。過了一會兒孩子把早飯做好了,然後去到臥室叫醒自己的父母。
只見孩子的媽媽生個懶腰,叫醒自己的老公。“快起來兒子都做好飯了!”隨後一家四口坐下來吃飯。大兒子有些無奈地說“我真的羨慕我媽,有我這麼好的兒子,每天都不用自己做飯。我和弟弟每天都要早起,而媽媽卻可以睡到早上十點多,我們的寒假好像是給媽媽放的!”
到了晚上,孩子爸爸領著兩個兒子在廚房忙活著,三個人做晚飯的樣子很有趣,更是聲稱“廚房是男人們的天地。”三個人井井有條,配合默契。在一旁拍視訊的寶媽也在一旁不斷地誇讚父子們的“愛勞動”。
也有網友表示,“讓孩子適當的做一些家務,也是為孩子好!長大了後,兩個小傢伙一定是暖男!這不愧是別人家的孩子。”
分析:
可以看出培養孩子做家務的能力更加能夠使孩子動手能力得到鍛鍊,同時對於孩子家庭責任感的培養也有一定的好處。
當下很多父母捨不得孩子參加勞動,使得孩子養成坐享其成的缺點。做家務會讓孩子更加懂得父母的付出,更加有家庭責任感。同時,做家務的孩子更加獨立,在以後的成長中更加有照顧自己的能力。
如何讓孩子把做家務當成一種生活習慣?
(1)讓孩子積極參與勞動
很多中國式父母更加願意為孩子帶了,但是事實上讓孩子多參與,更容易讓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有助於孩子勤勞美德的養成。捨得孩子動手的父母更加能夠看到孩子的成長。
(2)鼓勵孩子多做家務
父母的鼓勵會讓孩子更加有做家務的熱情,尤其是在孩子有了自我意識以後,更為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這時候父母的鼓勵就會成為孩子行為的動力。培養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習慣,離不開父母的及時鼓勵。
(3)制定獎懲制度
父母也可以為此制定一系列的獎懲制度,讓孩子意識到做家務可以獲得一定的回報,這也會讓孩子更加保持的熱情。
這就會為長期的習慣養成奠定了基礎。當然,獎勵制度不一定指的是單一的物質獎勵也可以是精神上的讚許。
父母們在孩子做家務的問題上看法有所不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會做家務讓孩子的獨立性以及自己能力有所提升。
這對於孩子得成長而言很有益處。同時,時下有很多父母開始注重孩子的感恩教育,所以家長們不妨以此為切入點,讓孩子更加理解父母的不易和辛勞。大家對於孩子做家務的問題是怎麼看待的呢?對此有哪些教育了解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