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老子曾經說過,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我們每個人都是父母,每個人也是孩子,在培養孩子的漫漫長路中,你的宏觀方向,順應了你日常的細節嗎?

1.避免“打壓式”教育

孩子童年時期的心靈是簡單的,但也是敏感的,父母如果習慣用諷刺挖苦的語言去對孩子講話,經常採用“打壓式的教育”,容易使他(她)產生消極自我暗示,潛意識裡陷入自我懷疑。非常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2.善於發現孩子“有什麼”而不是“沒什麼”。

孩子的個體差異非常大,並不是別人家的孩子能做到,自家的孩子也會做到,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並且告訴他(她)什麼地方做得很好,從而鼓勵孩子最擅長的地方,眼睛不要經常看見孩子的缺點,和他(她)做不到的地方。這樣孩子才會有自我價值感,認為自己有前進的動力。

3.禁止孩子之間的“比較”。

經常拿親戚朋友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作比較,用來刺激孩子,以促進他(她)更有上進心。父母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孩子,但往往會適得其反,會傷害他(她)的自尊心,增加他(她)的自卑心理,別讓他(她)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下。

4.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孩子自信的建立根源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如果童年時期得到的是父母拿條件交換的,孩子長大後自信心難以建立,更不容易進入到“親密關係”當中,影響他(她)的擇偶觀,他(她)長大後自我價值感就越低。

5.給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即使他(她)的決定不正確,有時也要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實踐大於理論,只有讓孩子自己真正的經歷實踐,他(她)才有可能自己得到結論,從而給孩子很好的學習和成長機會。

6.剋制自己想幫孩子快速完成的衝動

在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務前,或者在孩子進行一項艱難的活動時,家長要有耐心等孩子慢慢做,看著他(她)獨立完成。雖然更好,但孩子會更有成就感,同時也讓孩子能夠明白自己動手的意義。家長一再的幫忙,容易把孩子養成“巨嬰”。

7.引導孩子學會調整心態

當孩子陷入痛苦或憂慮時,父母要重視起來,不要覺得小孩子沒有什麼痛苦,這是最大的誤區,小孩子往往內心更加敏感,需要父母幫忙引導,例如:聽音樂、讀書、跟好朋友傾訴或者出去做遊戲。可能會有助於讓孩子從失望中重新振作,調整心情。

8.“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要平衡

限制過分的“物質佔有慾”。在給孩子做獎勵的時候,要平衡好物質與精神的佔比。過分給予他(她)物質獎勵,容易使孩子產生“物質就是幸福的源泉”的錯覺。要知道,基於物質滿足的愉快往往難以持久。

9.父母儘量保持樂觀的狀態

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你積極面對困難時,孩子就會感染這種樂觀情緒。但是如果你整天唉聲嘆氣,不能很好地面對著困難和消極情緒時,這些在孩子心理都會無盡地放大,給孩子一種“無法承受”的感覺。

10.營造幸福的家庭氛圍

一個和諧、健康、溫馨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快樂的源泉。一個經常爭吵不斷地家庭會讓孩子悶悶不樂,心思敏感,將來還有可能會恐婚。

11.經常讓孩子幫助你

找到讓孩子幫你的方式,讓他(她)能夠參與進你的世界。例如做飯時,可以讓他(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幫你拿一些東西,或者教孩子把鹽撒進菜裡等等,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家要盡一份力。增加孩子內心的存在感。塑造孩子的自我價值。

12.讓孩子有安全感

當孩子想從你這裡獲得安慰時,不要推開他(她)。因為當孩子不斷感受到父母的愛時,就會更自信,從而更獨立。一個依戀安全型的成年人,不是父母“扔”出來的,而是父母源源不斷地“愛”出來的。

13.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當孩子不能夠理解他人或者與別人產生矛盾時,引導他(她)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想,幫助孩子做一些假設,讓他能夠理解對方為什麼這麼做。同時讓孩子擁有“共情能力”。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商。

14.讓孩子明白“人無完人”的道理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優缺點,讓孩子知道對於沒必要的事情不要過度計較,寬容別人的同時,自己也能收穫一份好心情。讓孩子從小懂得“接受自己”,學會自愛。

15.鼓勵孩子“接受新鮮事物”

父母要引導和鼓勵孩子嘗試做一些改變,讓他(她)喜歡並樂意接受新生事物,增加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同時也要學會承受事物所帶來的意想不到的變化。不僅鍛鍊孩子的適應能力,還會讓孩子將來在面對變化時,有一個從容的心態。

16.讓孩子擁有更多的朋友

寬容、理解、快樂等優質的品性,是在交往中培養起來的,孩子會開啟認知的大門,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之處,與人友好相處,讓孩子社交中體驗不同的人,體驗交朋友帶來的快樂。

17.不要給孩子過度保護

過度的保護等於傷害。雖然保護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如果“過度保護” 就容易剝奪孩子本該屬於他(她)自己的人生之路,切記不要拿自己的經驗替孩子走他(她)的人生。不僅如此,也容易讓他(她)變得神經敏感,膽小怕事。青春期時容易產生逆反,跟父母拉開距離。對親情疏遠。

18.批評有度

孩子犯錯家長在教育引導的過程中,切記要把握分寸並注意言行。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在暴怒、斥責、謾罵環境中的孩子,很容易學習父母的“暴力”行為。

19.別輕易拿自己的離開嚇唬孩子

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氣話”,他們對父母的每一句話都信以為真。假如父母總對孩子說“如果你不聽話,我不要你了” ,孩子會真的信,他們會覺得自己最依賴的人,要拋棄自己,會讓孩子感覺到不安,極度缺乏安全感。而安全感是童年當中最為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

20.鼓勵孩子適當“冒險”

不要限制孩子的“自我嘗試”。比如爬上沙發跳下來,看見水坑想要躍過去,跳高或者嘗試把鞦韆蕩得更高...讓孩子在這些不會造成太大傷害的“冒險”中突破自己。家長要做的就是暗暗保護就好。

21.幫孩子制定規則並執行

跟孩子一起設立合理的家庭規則,家庭其他成員也要“遵守規則”,保證公平。遇到特殊情況需要打破規則的時候,家長要說明情況,要讓孩子知道,暫時的放鬆要求是出於你的理解,屬於狀況之外,而不是可以輕易地破壞規則。

22.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

幫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培養時間管理能力,比如,跟孩子約定出去玩的時間,約定時間內可盡情玩耍;一旦時間到,就要提醒他(她)自覺停止。

23.適當給孩子獎勵

要求孩子達到某個目標時,想辦法把你提的要求和孩子自己的需求聯絡起來,給孩子一個動力,讓孩子心甘情願去完成。讓孩子知道你是肯定他(她)的。

24.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可以透過遊戲訓練注意力。情境模擬遊戲能鍛鍊孩子自控力,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擬在商店、學校等場景,一旦孩子走神,就要提醒他(她)回到角色中完成任務。

25.培養孩子的“財商”

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課。讓孩子明白“錢”是什麼,“錢”是怎麼來的,用來幹什麼的,給孩子講講或帶孩子看看自己的工作情形,讓孩子知道你掙錢不易,要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同時讓他們懂得只有勞動才有收穫。

26.家長要善於傾聽孩子的“需求”。

小孩子往往不能夠像成年人一樣快速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但並不不是孩子不會表達,而是家長沒有耐心去傾聽,在孩子還沒有敘述完,家長就急忙替孩子說出要求或者直接滿足,這會導致孩子越來越不願意溝通,更不能建立起孩子的表達能力。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說,對方也要滿足和理解是理所當然,我們不妨等孩子說完,一旦孩子表達不清,父母可裝作不理解,引導孩子準確表達。

27.讓孩子單獨社交

給孩子單獨社交的機會,使他(她)敢於在任何時候表現自己,面對眾人不羞澀,不怯場,可以在孩子假期帶孩子擺攤,主動跟陌生人說話,也可以在帶領孩子去公共場合的時候,讓孩子主動去問路,買東西等等。

28.正確對待交往的衝突

孩子之間如果起了爭執,家長不要急著替孩子解決。先讓孩子們自己交涉。家長暗自觀察即可,不到萬不得已,儘量不插手,經歷這些之後,孩子就知道怎樣保護自己。

29.教孩子正確看待輸贏關係

適當地讓孩子有一些“挫折”。陪孩子玩的時候。不要總是想辦法讓孩子獲勝。其實,這樣做只會使孩子變得無法接受失敗,好勝心佔據了主動,不能接受任何的不順,真正遇到挫折時一蹶不振。

30.鼓勵孩子做事有始有終

孩子對新鮮的事物好奇心強,但隨意性也強,做事容易虎頭蛇尾。一旦認真交給孩子的事,哪怕再小,家長也要適當引導,讓孩子能夠堅持做完。

希望我們都不做後悔的父母,讓養娃更輕鬆!

3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家庭教育的第一步是學會“尊重”孩子,很多父母卻沒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