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有些父母一直在溺愛孩子卻毫無察覺,孩子出現問題時根本沒有想到是“寵溺”之過;

還有些父母發現孩子已經錯到離譜之時,才意識到自己對孩子已經達到“溺愛”的程度,悔之晚矣。

本文近4000字,閱讀用時約10分鐘。包括溺愛的自測方法、溺愛導致的三大後果及原因、以及跳出“溺愛”的三種方法。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溺愛孩子?

先給出幾個簡單的場景自測一下。

(1)

孩子自己會做的事情,我們是否還在經常幫孩子做?我們覺得做得理所應當,孩子接受得理直氣壯。

比如:拿筷碗、洗內衣、甚至收拾書包、吃飯……

如果說洗衣服對孩子來說,太費時間,作業都做不完,哪兒有時間洗衣服。但是,吃飯的時候拿自己的碗筷呢?是孩子自己做的嗎?或者,孩子認為這是分內的事兒嗎?

(2)

孩子從早上一睜眼,到晚上睡覺前,有沒有對家庭做出過貢獻?

比如:倒垃圾、掃地擦地、整理房間(公共區域,非自己房間),甚至可以小到給家人一個擁抱,幫家人倒杯水、洗個蘋果……

(3)

孩子請我們幫忙的時候,有沒有一顆感恩之心?

當孩子遇到困難、挫折或者單純想偷懶,讓我們幫他們做些事情的時候,是覺得這是我們應該為他們做的,還是會對我們心懷感激?

比如:遇到不會做的題、讓我們放棄做好的計劃陪他去遊樂場、送他去同學家玩……

這三個問題如果你已經有了答案,那麼你就能意識到你是否有溺愛孩子的傾向。

如果你有這個傾向,那麼希望你能讀完整篇文章。

溺愛並不是一件無傷大雅的事,而是能給孩子甚至整個家庭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悲劇的事情。

(一)溺愛是萬惡之源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寵溺是萬惡之源。”

被溺愛的孩子,有一些非常醒目的特點:他們都以自我為中心,都覺得周圍的人應該關注他,為他提供服務。

這樣的孩子,沒有“合作”精神,他的眼中、心裡只有他自己。懷著這樣的心態,他在現實中隨著年齡增長,接觸的事情、面對的挑戰增多,會顯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因這種心態而造成的困境,會伴隨他們的一生。

他們會逐漸喪失憑藉自己的力量獲取成功的勇氣。

比如:

(1)青春期逆反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有許多青春期的失敗者在小時候都是被寵壞的孩子。”

有的父母總是有個幻想,覺得孩子小的時候不需要訓練他們獨立,等到他們長大了,自然而然就學會了獨立。

於是,在青春期之前,這些父母任勞任怨、竭盡所能為孩子提供一切服務,水端到跟前,水果切成塊,衣服洗好疊好還得在睡前幫他們搭配好……

可是等到孩子青春期了,父母們開始分成兩個陣營:

一部分父母突然覺得孩子長大了,該獨立了,很多事他們應該自己幹了。

結果,他們的期望就在和孩子每一次的爭吵和衝突當中落空了。

因為孩子已經習慣了被我們關注,習慣了我們以他為中心。現在我們想要動搖這個“中心”的位置,何其容易?我們剝奪了他們成長的機會,讓他們習慣於將“別人為他服務”作為自己存在於世的價值感。他不願失去這個價值感,一定會拼盡全力去捍衛。

還有一部分父母依然覺得孩子還小,繼續溺愛著他們。

這樣的家庭在這個時期或許不會爆發矛盾。因為一方以付出為價值感,一方以索取為價值感,配合地天衣無縫,各取所需。

這個孩子遇到的挫折是在社會上和婚姻上的。

其實,這個階段中孩子和父母的問題只是很小的一方面。還有一個我們不得不重視的現象:

被溺愛的孩子抗挫折能力都很差。

每一年,學校裡都有因為老師的幾句批評嘲諷、一次考試失利、和同學的爭執……就放棄自己生命的真實案例。

在自己家裡,孩子或許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父母應該對他如何如何;

可是,走出家庭到了學校和社會,他再認為老師、同學應該對他如何如何……那便錯了。

哪有那麼多“應該”?

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人很多事,要聽到很多你愛聽或不愛聽的話,沒有人應該對你如何如何。除了修煉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和合作能力,別無它途。

(2)工作受挫

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到:“容易產生特別困難的三類兒童:第一是身體有缺陷的兒童,第二是被寵壞的兒童,第三是受到忽視的兒童。”

被寵溺的孩子是在人為製造出的溫暖環境中長大的。

可是,他早晚要步入社會,當他感受到外面世界的殘酷和寒冷之時,他們會認為是生活欺騙了他們,是生活造成了他們的失敗。

他們覺得是生活虧欠了他,是外面那些同事和領導虧欠了他。

同事為什麼不幫他做一下PPT?那麼簡單,不會耽誤他們多少時間的。領導為什麼非要扣他獎金(或批評他)?他又不是故意完不成業績的。還不是因為遇到……

總是,同事和領導都做得不好,這才導致他要面對這麼多的難題和挫敗感。

被寵壞的孩子一直以為只要自己開口提出要求,這個世界就會為了他讓步,迎合他的需要。如果對方對拒絕他的不合理要求了,他便以為是對方錯了,馬上搬出不再配合的態度,從而讓自己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

他們選擇哪個行業、職業都會覺得不盡如人意,當遇到難題的時候就會怨同事、怨客戶、怨領導、怨天怨地……

這樣的孩子,一旦無法及時調整自己被寵壞的心態,還容易因此變得“憂鬱”

對於“憂鬱症”,阿德勒這樣解釋:

“憂鬱症是對別人長期的憤怒和責備,由於想要獲得別人的照顧、同情和支援,病人只好為他自己的罪過表現得垂頭喪氣,痛心疾首。”

(3)婚姻失敗

在婚姻中,被寵壞的孩子面對的困境就更加明顯了。

他們經常會問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要讓我先改變?為什麼他不能來迎合我?憑什麼我要先示好?……”

他只想在婚姻中享受他想得到的,卻不願主動付出什麼去滿足對方的需要。他更在意自己能從婚姻中得到怎樣的快樂和益處,卻很少考慮如何讓伴侶的生活更愜意輕鬆。這樣的人只圖安逸,遇到問題只想逃避責任或者退縮。

與這樣的人生活在一起,婚姻怎麼可能會和諧?發生各種爭執、吵鬧、冷戰,都不用感到驚訝。

這種被溺愛長大的、沒有任何合作能力的人,很難過得有聲有色。

事實上,大多數的失敗者,都來自於被寵壞的孩子。

(二)如何跳出“溺愛孩子”的怪圈?

現在社會,溺愛孩子的父母越來越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比如:

現在的家庭條件越來越好,絕大多數父母不再為生計發愁奔波,有了大把的時間陪(溺)伴(愛)孩子;

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當一個孩子處於全家的聚焦中心時,孩子都會給自己加戲,何況大人們,對這個唯一的小寶貝,更是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跳出“溺愛孩子”的怪圈?

可以從這三點入手:

(1)媽媽一定要學會幫助孩子擴充套件社會興趣。

大多數中國家庭都是媽媽在家養育孩子。所以,幫助孩子擴充套件社會興趣的擔子更多地放在了媽媽身上。

媽媽需要做的環節有三步:

第一步:維繫好親子關係。

孩子與媽媽的相處模式,是孩子將來與他人相處的基礎。所以,這一點很重要。

第二步:幫助孩子將興趣擴充套件到爸爸身上。

幫助孩子與爸爸建立起良好的父子(女)關係,是媽媽要做的一項很重要的工作。一個孩子,如果只是依賴媽媽排斥爸爸,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非常不利,而且對孩子以後將社會興趣擴充套件到更大的範圍,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第三步:幫助孩子將興趣擴充套件到與他人、社會及未來上。

孩子與父母的相處,奠定了孩子在外面的發展情況。一個只願意把孩子摟在自己身邊的媽媽,會大大阻礙孩子社會興趣的發展。如果我們愛孩子,就要學會多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人,將孩子的興趣點從自己和媽媽身上,轉移到他人身上。

鼓勵孩子正常的交友,幫助孩子和鄰居、同學、老師等建立友好的關係。引領孩子看到更大的世界,讓孩子將興趣擴充套件到更廣的範圍,小到與他人的關係、自己的未來,大到人類的發展。

(2)“合作”是一項非常非常重要的技能!

每一個失敗者,都是一個沒有合作能力的人,都是一個對他人及人類缺乏興趣的人。

阿德勒說:“教孩子合作就像教他們地理課一樣,因為它是一種真理,真理必然是可以傳授的。”

人類之所以發展到現在,最關鍵的能力之一便是:合作能力。

從最開始的遠古社會,人類就透過群居合作的方式,保護群體的安全,狩獵,繁衍。到了現代社會,合作更是一個人成功的首要條件。

因此,想讓孩子順遂幸福地過完一生,教會孩子合作是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一件事。

我們可以從兩點入手:

【以身作則】——父母形成合作關係。

如果父母雙方懂得合作之道,在家庭生活中便會處處給孩子無形中展示合作的方式和效果。

反之,如果我們和伴侶處處針鋒相對,各自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在我們這種錯誤的展示下,即使我們說得再天花亂墜,孩子也無法學會合作。

【訓練】——讓孩子與我們合作。

和孩子一起完成某一件事,這件事需要兩個人一起努力。在生活中找到這樣的事,和孩子共同完成。次數越多,合作的能力便越能得到激發。

如果你家有兩個或多個孩子,那就更好了!

因為孩子間的互動很多,我們更容易培養孩子間的合作技能。

即使在兩個孩子吵架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用幾句話將他們變成合作關係:

“孩子們,如果你們想出一個友好玩這個玩具的辦法並達成一致,媽媽才會把這個玩具還給你們。”

兩個本來爭搶玩具的孩子,會因為我們這樣的引導,轉而成為合作關係,去思考如何合作才能拿回他們的玩具。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知易行難。

這是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可是為什麼生活中卻那麼難以實現?

首先分清這件事孩子是否有能力完成?若有,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 讓孩子自己做。孩子無論做得好與不好,都要給出孩子鼓勵和肯定。

做得好,肯定全部;做得不好,肯定做得不錯的區域性。

如果你控制不住自己,總想伸出手幫忙,那就想一想我前面說的那三個惡劣的後果,反覆在心裡告訴自己:不要幫忙,不要越俎代庖,否則我的孩子將來堪憂。

如果我們愛孩子,請一定不要溺愛孩子;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發展得好,請一定要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孩子一定會受益匪淺。

——END——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趁早立下幾條家規,讓孩子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