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最頭疼的,應該就是孩子生氣時的大喊大叫,以及無理由的咬人行為。在家長心中,孩子可以生氣有情緒,但是堅決不能有咬人這樣觸及底線的行為。因為他在咬人的時候,很可能會用力過猛,然後傷害別人。何況,這樣的行為太過蠻橫,對孩子的情緒及性格不利。
故事案例
每次果果生氣,都會對別人大聲喊叫,若是不能解決問題,就直接“下口”咬人。因為果果在幼兒園的這些行為,媽媽沒少給其他家長賠禮道歉,當然也沒少教育果果。可是打罵了無數次,孩子的行為並沒有改變。到了最後,沒有孩子願意跟果果做朋友,甚至受到了家長及同學的排斥。
看著越來越孤單的果果,其實媽媽特別心疼,可奈何孩子的壞行為改不掉。確實,沒有家長願意自家孩子被欺負,所以果果的行為確實讓人不喜歡。如何讓孩子不再咬人,擁有自己的小夥伴呢?
現階段,家長需要做好四件事,這樣孩子輕鬆走出咬人的“怪圈”一、勸自己冷靜
默默的告誡自己要冷靜,深呼吸之後再做決定。相信每個父母看到孩子咬人都會生氣,可是已經發生的事情,生再多的氣也無用。而且孩子在咬人時,他的情緒會比較激動,家長的言語教育以及打罵都聽不進去。
而且此刻,說再多的語言,只會影響親子相處。若是家長先讓自己冷靜,然後再疏導孩子情緒,等到他平靜下來之後,再進行教育,這一點很重要。人只有在冷靜的時候,才能理性的去思考很多問題,然後給予孩子正面的引導和教育。
二、給孩子理解
有的時候,孩子咬人是出於被動,他們只是想要保護自己的玩具或者夥伴。若是玩具被搶,孩子不知道怎麼要回來,那他就會下意識的去“咬人”,透過這個舉動去搶回自己的東西,然後讓別人害怕。
父母要多一些理解,肯定孩子想要保護自己物品的想法,然後再指出他們的錯誤行為。這樣,會讓孩子內心覺得無比溫暖,因為他得到了父母的認可。至於咬人行為,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問題。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給予的幫助,會讓孩子更願意接受。
三、同理心不能少
喜歡咬人的孩子,說明他們的同理心不夠,完全不能理解被咬人的心理。所以家長可以透過表演給孩子上一課,讓自己假裝是被咬的人,然後把一系列的“不適反應”表現給孩子知道。
明確的告訴他,被“咬”後,除了身體疼痛之外,心理也會很難過。可能孩子此時還不能理解父母的這些表現,但是內心也會被觸動,抓住這個時機,可以更好的培養他的同理心。當孩子有了理解他人的能力,他就不會在做出傷害別人的舉動。
四、傳遞正能量
給孩子傳遞更多溫暖和能量的東西,這樣工作,只有父母做更為合適,尤其是媽媽。生活中,媽媽的心思和愛更加細膩,她們會用“摟抱”的動作去呵護孩子的內心,這也是最好的愛的教育方式。當孩子咬人的時候,家長義正言辭的阻止,他們內心多少都會有些不舒服,甚至還會埋怨父母。
過後,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一個親親,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不變。之所以會教育他,只是因為他咬人的行為不好而已。對了,記得要讓孩子正視面對自己的錯誤,最基本的道歉不能少,家長千萬不要“護短”。偶爾讓孩子吃虧也是好事,因為他會意識到,這個世界很公平,沒有誰會永遠包容自己。
給父母的一點小建議:
認可孩子的壞情緒,他們在遇到心情不愉快,或者困難時,也需要發洩出來。可能是不善於情緒管理,所以有部分孩子有“咬人”的行為,父母要適當的理解。當然歸結到底,咬人是原則性問題,家長不管多溺愛孩子,都務必讓他們改正才行。
情緒發展都有一個過渡期,可能幼年時發洩情緒的方式是咬人,之後就會演變成其他方式。在此期間,父母的理解和耐心真的很重要,記得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總結孩子的未來人生才剛起航,所以基本的社交和正確的表達,是他未來變優秀的先決條件。只要父母願意給孩子時間蛻變和成長,相信所有的壞習慣,都會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