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上課時玩弄無用的物品可能會被老師暫時“沒收”,通常情況下是偷偷帶去學校的玩具,或者課外書籍,有可能是手機或遊戲機。
在小學生中間,文具也是老師沒收的物品之一,不是因為孩子用文具作弊,而是有些文具實在影響孩子聽課的效率。一節課只有40分鐘左右,如果孩子在課上有5分鐘沒認真聽講,課後需要幾小時才能補上。
孩子的文具中最能影響聽課效率的,是一塊塊看似不起眼的橡皮。由於小學生用鉛筆的時候比較多,所以橡皮也成了他們的“另類玩具”。有經驗的家長和老師能夠透過一塊橡皮的“歸宿”,判斷出孩子上課時的狀態,這不是無理由的猜想,而是透露著細節和習慣的問題。
從橡皮的“歸宿”,可以猜孩子學習狀態每個孩子手中的橡皮都會有不同“歸宿”,大致分為以下4種,家長和老師其實見怪不怪了,因為大人在童年時也有類似經歷。
▼ 橡皮較好的“歸宿”
橡皮最主要的用處就是拿來改正錯字,能正視到橡皮這個用處的孩子,聽課時只會在用到橡皮時才會把它拿出來,除此之外不會拿橡皮做別的事。孩子把手中的橡皮一點點用光,在這個過程中橡皮的“身體”上沒有任何的傷痕。
這種情況算是橡皮比較好的“歸宿”了,說明孩子聽課時很認真不會搞小動作,多半是個小學霸,從側面也能看出孩子很愛惜物品。
▼ 偶爾被孩子把玩的“歸宿”
還有一類孩子聽課時而認真時而走神,當他們走神時手邊沒有玩具,就想起了“躺”在文具盒裡的橡皮。隨意用鉛筆在橡皮上扎幾個洞、畫些自己喜歡的圖案、或者給橡皮修改形狀雕刻等。這種偶爾玩一下孩子的學習成績處於中上游,橡皮的歸宿是成為孩子打發走神時光的物品。
▼ 經常被孩子教訓的“歸宿”
有一類孩子就像和橡皮“有仇”一樣,經常把橡皮扎得渾身是孔,或者把整塊的橡皮掰成小塊。
以每秒鐘扎3~4個孔來計算,孩子在橡皮上扎十個孔就可能錯過老師很重要的一句話。和前兩種孩子相比,這類經常“教訓”橡皮的學生,在上課溜號的次數明顯更多。老師完整的一節課他是斷斷續續聽下來的,一次兩次還跟得上課程,長期這樣學習成績就會慢慢退步到後面。
▼ 被孩子消滅的“歸宿”
如果說前3種橡皮的歸宿還算可以,那麼第4種情況則是讓老師和家長都很頭疼的問題。
這類孩子以消滅橡皮為樂趣,每次新橡皮拿到手不止在上面扎洞或者雕刻,還會將整塊的橡皮切成碎渣,下課後拿出丟同學玩或者用這些碎橡皮過家家等。橡皮到了這類孩子們的手裡,不超過一週就被消滅了。
橡皮從被孩子拆開包裝後一直到它消失,都沒有和錯字有過幾次親密接觸,如果從橡皮的視角來看,這種歸宿算得上很慘了。
孩子的成績往往由細節決定看過以上4種橡皮的歸宿後,再對應到每個孩子的表現上,真能猜出來孩子在學習時細節上的表現,不是說橡皮的外觀決定孩子學習成績,而是孩子學習態度影響了成績。
還記得我上小學時同桌總喜歡在上課摺紙,她的書包裡面固體膠、裁紙刀、彩色卡紙一應俱全,同學手工做得很好老師卻經常批評她,因為聽課比做手工重要得多。
家長如果想減少孩子這種上課分心的情況,要儘早瞭解孩子的狀,並採取對應的決絕方式。
1)在家也要鍛鍊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上課經常分心是因為專注力不足,這種能力需要家長培養,平時孩子在家寫作業時不要經常打斷他。讓孩子保持這樣連續專注思維慣性,在課堂中就會更認真。
2)孩子的文具越簡潔越好
學習用品使用不當也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準備的鉛筆、橡皮、格式等都以簡潔為主。
一次不要給孩子準備太多文具,否則孩子容易有不珍惜的心理。小刀、摺紙、固體膠等工具,非必要的時候不給孩子帶到學校,免得孩子隨手就拿起來玩。
3)多和老師溝通,及時發現問題
老師每天要教幾十個學生,家長不和老師溝通,老師不會刻意去盯著某一個學生看。當家長髮現孩子的橡皮總是“受傷”,可以和老師瞭解一下孩子最近的狀態,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讓橡皮有了怎樣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