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是陪伴,雖然科技的發展讓各種電子產品深入到家庭中去,給生活帶來許多便利,但電子產品絕不能成為替代父母陪伴的藉口。
一.電子產品進入家庭還記得那個年代,孩子的快樂是建立在和小夥伴們玩耍,穿梭于田野間的肆意奔跑或是操場上的娛樂活動。而如今的娛樂方式,都被一塊冰冷的電子螢幕給取代了。時代在進步,智慧裝置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個時代的孩子們,在繁榮的科技下成長,無法避免電子產品的誘惑。
去年,教育部發布的首份《中國義務教育質量檢測報告》顯示,小學四年級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已經達到36.5%,初、高中生和大學生近視率均已超過70%。近年來經常有孩子因為長時間玩電子產品而受傷的新聞出現。而許多家長總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才追悔莫及!面對這些痛心的訊息,不禁引起大家的深思,孩子到底能不能使用電子產品?這些產品對於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探討一下,孩子和電子產品那些事兒!
二.電子產品的危害
必須承認,電子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們的生活是有益的,孩子透過電子產品學習英語,看一些益智的動畫片,對他們的成長都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不正確使用電子產品對孩子來說,百害而無一利。錯誤地使用電子產品將面對以下幾種危害:
1. 喪失思維能力
過度依賴電子產品,動腦動手的機會將大大減少。碰到問題時,孩子會傾向於用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作答。
2. 影響視力
電子產品強烈的光線,搖晃的動態影象以及濃烈的色彩對孩子的眼睛來說都是刺激,容易導致近視、散光、斜視等問題,嚴重的話還造成視網膜的永久性損害。
3. 聽覺神經受損
對幼兒早期語言練習造成阻礙,長期沉浸在電子產品中的孩子往往聽到的是人工合成的電子聲,音樂聲,這會對孩子早期的語言練習造成阻礙,減弱認識世界的能力。
4. 影響骨骼發育
長期使用電子產品傷害孩子骨骼,常說“孩子筋軟”,其實,這只是因為他們的骨骼還沒有完全的發育好,如果長期坐著看電視,或者低頭玩平板電腦,孩子的頸椎和脊椎的成長會受到影響。
5. 喪失學習興趣
面對課本書籍時產生排斥,書本和電子產品最大的不同,就是書本是靜態的。習慣了動態的電子螢幕,孩子面對課本和書籍的時候就會產生困難。
三.如何正確使用電子產品
1. 培養良好習慣
美國兒科協會建議:對於18個月以下的兒童,避免使用除影片聊天以外的電子裝置。18-24個月大的孩子,父母可以選擇高質量的節目陪同孩子一起觀看。對於2-5歲兒童,每天的“螢幕時間”應限制在1小時之內。當孩子的閱讀習慣和興趣被培養好後,再接觸動態的電子屏才好。
2. 規劃使用時間
很多時候,孩子玩手機都是臨時起意且沒有限制的,這就導致容易上癮。
其實我們可以給孩子設定一個規則,比如放學後可以玩半個小時手機,週六日可以看一部電影,較小的孩子每天只能看一集動畫片等 。當習慣養成後,孩子和父母都會變成一種自覺,就不會因為玩的次數和時長髮生“拉鋸”“談判”等問題。
3. 注意保護視力
眼睛與電子產品的距離保持30cm以上。最好選用大螢幕的產品,這就降低了近視的機率。在明亮的背景光下使用電子產品,亮度太低會近視,亮度太高會導致眼睛不舒服。使用時間不宜超過半小時,年齡越小,螢幕使用時間更應該縮短。
4. 保證充足的室外運動時間
有許多研究證實,充足的戶外活動能明顯減少近視的發病率。戶外自然光譜和亮度對孩子眼睛的發育非常有幫助。另外,在戶外遠眺能緩解眼睛肌肉緊張,使眼睛得到休息與放鬆。
5. 父母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想讓孩子少玩手機,講一百遍道理,不如一個榜樣的力量來得有用。
龍應臺說:“玩,是天地間學問的根本。”最優秀的父母,是最會帶著孩子玩的父母。
平時多帶孩子散步、旅行、博覽群書,孩子會在自然中觀察蟲居、鳥鳴、草露,感知山、海、雲、霧之美,在書中拓展眼界和胸懷。從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潤,被書香薰染的孩子,興趣自在天外,心中自有大世界,又怎會沉溺於手機等電子產品中?與其說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財力和孩子的靈氣,不如說拼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凝聚力。好的父母用心關愛孩子、傾聽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給孩子一部手機。一部小手機,往往藏著做父母的哲學,也藏著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