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一詞是我們每個人都避不開的話題,孩子也是一樣。許多家長們在有了自己壓力的情況下,會覺得孩子的壓力根本不值一提,但畢竟孩子年齡還小,他們沒有和成年人一樣的視野和承受力,家長真的理解過孩子的壓力究竟有多大嗎?
案例分析:考前焦慮是很多孩子普遍會有的心理,體現在考試前的緊張不安,甚至會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以及失眠等等。
鄰居家的孩子小吉今年就準備升高中了,自從上了初三以後我常常能從樓道里聽到小吉爸爸跟孩子吵架的聲音。
孩子爸爸常對孩子說:“都什麼時候了你還想放鬆,這點壓力你爸爸我也感受過,怎麼就沒像你這樣經受不住呢?”
我聽了以後感到很心寒,大部分父母總是拿自身經歷去衡量孩子的狀態,但現在孩子所面臨的升學壓力跟十幾年前又有什麼可比性呢?孩子對於放鬆的渴望到了家長這兒,為什麼卻成為了玻璃心呢?
其實大部分父母根本不理解孩子,也看不出他們的壓力究竟有多大,只會說孩子“抗壓能力”差,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
孩子的壓力從何而來?現在的孩子普遍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尤其是當二胎政策開放以後,就算孩子上幼兒園都需要註冊搖號,如果運氣不好只能夠託關係進私立學校。
當競爭變大以後,孩子們自然容易焦慮和疲憊,現在甚至有些小學都要求入學考試,只有文化和才藝樣樣拔尖的孩子才能夠進入最好的學校接受教育,不僅如此,今後還要在眾多學生之間透過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學考等重重關卡的選拔,這種辛苦又怎麼是以前的教育情況能夠比擬的呢?
一方面,來自學校的壓力不斷磨練著孩子的耐力和意志力大部分學校雖然掛著“減壓減負”的旗號,卻又不曾讓孩子閒下來過。孩子常常需要寫作業到深夜,忍受著枯燥學習帶來的折磨。尤其是進入了升學階段的孩子們,更是要參加接連不斷的月考、期末考,一次又一次的成績和排名公佈都在提醒著孩子去忍受壓力和痛苦。
另一方面,來自父母的壓力也不曾停歇父母為了讓孩子有好成績,不僅每天和老師進行聯絡,給孩子家庭和學校的雙重監督,同時還給孩子報名課外補習班和興趣班,導致孩子完全失去了自由的個人空間,想要放鬆都難。最讓孩子難以忍受的是家長此時還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不斷給孩子製造壓力。
所以說,父母作為教育的“當局者”,很難真正認清孩子究竟承擔著多大的壓力,也很難真正地幫助孩子舒緩壓力。孩子容易情緒崩潰或是焦躁,並不是因為孩子承受能力差,而是孩子面對不得不接受的壓力必須要找到一個釋放的出口。作為父母,應該要更加客觀地看待這一問題,幫助孩子舒解壓力。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解壓?第一點,客觀看待孩子的情緒,給孩子提供情緒發洩的出口
當孩子有壓力時,父母應該改掉第一時間責怪孩子的慣性,而是客觀處理問題,先給孩子尋找一個釋放壓力的出口,例如允許孩子到戶外走走散心、允許孩子看看自己喜歡的節目等等,這些健康的舒壓方式家長們都可以嘗試。
第二點,協助孩子接受現實並且攻克難題
現實的壓力很大確實沒有錯,但並不能因為如此我們就排斥它,孩子該經歷的總要經歷,家長能做的只有幫助孩子瞭解現實的雙重性,因為沒有壓力就難以選拔出人才,而想要順利度過最艱難的時期只有堅持,這是最應該面對並解決的難題。
第三點,告訴孩子坦然面對一切,不要害怕失敗
孩子會緊張和焦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害怕自己失敗後被淘汰,但其實不然,父母可以給孩子更多的選擇,例如拓展孩子的興趣,不要把生活中唯一的壓力當成壓在心中的巨石,而多樣化發展才是減小失敗帶來的傷害的最好方式。
結語:壓力人人都有,可為什麼到了孩子身上我們就覺得孩子過於脆弱呢?家長應該及時修正這樣的想法,想想自己在孩子這個年齡的時候,是不是真的能夠接受如此大的競爭壓力呢?當孩子需要釋放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正確引導並尊重孩子,不要再給孩子施加更多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