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校友張建寧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兩歲半的外甥女對他的啟發。

我2012年第一次去美國,那一年小外甥女翕如寶寶兩歲半,在華盛頓上幼兒園。那個在大學裡的幼兒園名字叫“Children development center——兒童發展中心”。

晚上幼兒園放學回來,我問她“今天在學校幹嘛了啊?學什麼了?”小姑娘很認真地跟我說:“我今天是翻日曆的Helper(幫助者,孩子原話,香蕉人都是中英文無障礙混著說)”。

第一時間沒聽懂,我問:那是啥?

翕如寶寶的媽媽就跟我解釋,孩子說她是個helper(幫助者), 今天是負責幫小朋友翻日曆的“helper幫助者”。

原來,美國孩子在幼兒園裡面,老師不是給他封官,不是說你進來當班長啊、學習委員、小組長什麼的。而是每一個孩子都有責任給別人做“幫助者”,也就是“helper“。孩子們是輪值的,比如說今天你是負責翻日曆的;明天你是替大家關門的,你要出門時走在最後,要負責把門關好;後天,你是負責開門的Helper,就需要排隊第一個出門,幫助大家開門……

這是我從美國幼兒園兩歲半小童身上學會的一個嶄新的詞“Helper(幫助者)“!

(以上引自張建寧文章《重讀經典《重 啟》——網際網路思維行動路線圖》)

每個孩子都非常享受作為一名幫助者的快樂,因為價值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追求。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有一個觀點,他認為,每個人從出生起,就有著深刻的自卑感,因為每個嬰兒都需要依賴強壯的成年養育者才能活下來,同時,每個人又力圖克服缺陷達成自身的目標,這種植根於內心的推力和拉力一生都存在於人的內心。

克服自卑感,良性的補償方式是讓一個人在團體和社會中有貢獻,也就是產生自我價值感,而失敗的補償是困難面前退縮,透過幻想或麻痺自己來試圖擺脫自卑,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卑情結。

“封官”帶來的問題——

國內的孩子們可能都經歷過競選班幹部。選上的孩子沾沾自喜,甚至頤指氣使地“領導”同學們;沒有競選成功的,垂頭喪氣,甚至需要家長做很多安撫工作。

為了公平競爭,有的班級是每學期選舉一次,那些曾經是班幹部,如今落選的孩子,比沒有做過班級幹部的孩子還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

為此,有的家長提前和老師打招呼,希望老師照顧孩子的心理感受,給孩子一個“官”做。

有人說,儘早引入競爭機制,有助於孩子的社會性培養。

然而,這些當了“官”的孩子,得到的不是價值感,而是“我很優秀,我比你們強”的優越感。

價值感是向內的,而優越感是向外的。

給孩子獲得價值感的機會,這是對孩子重要的養育方法之一。

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有一天,我接她回來後,她給我搬了一個小椅子,讓我坐下,然後開始唱:“媽媽媽媽快坐下,請喝一杯茶,天天工作,你辛苦啦......”

我緊緊抱住她,感謝女兒為媽媽唱了一首美妙動聽的歌,我告訴女兒,聽完歌,媽媽覺得辛苦是值得的,媽媽愛你。

女兒那天晚上異常興奮,要求陪我做飯,還要幫我洗臉刷牙......

原來,幼兒園老師教會孩子們這首歌以後,讓每個孩子回家都唱給媽媽聽。

那些得到媽媽積極迴應的孩子,第二天都爭相告訴老師回家後的情形,而沒有得到媽媽積極迴應的孩子,則閉口不談這件事,甚至老師詢問的時候,也會打岔說其他事,避開這個話題。

簡單傾聽,給予了孩子價值感體驗,孩子享受到了作為“幫助者”的幸福。

在家裡,給孩子提供“幫助者”角色。

小孩子1歲多就可以做幫助者了。比如,1歲多的孩子可以是“拿拖鞋幫助者”,每天父母或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回來,小娃娃負責把拖鞋擺好,大家對幫助者表示感謝。

2歲的孩子可以是掛衣服幫助者。給孩子準備一個小凳子,把父母脫下的外套(衣)幫忙掛到衣架上。

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倒水、掃地、洗襪子、洗手絹、協助洗菜、做飯等等。

可能有的家長說,這些事孩子都在做,只是沒有和孩子說什麼而已。

如果已經在做,則需要給孩子一個“名分”,這個名分有助於孩子提升自我評價,感受到被需要的快樂和自尊,也就是前面說的增加價值感。

施與受是完全不同的感受,當我們給孩子提供了做“幫助者”的機會時,孩子幼小的心靈不僅得到了滿足和快樂,同時,也能更多地感受到父母和親友給自己的幫助,這才是培養孩子社會能力的重要方法。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父母眼中的“幫助者”。

4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您是否也踩了“表揚陷阱”?您真的知道怎樣表揚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