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下“拍照搜答案”這件事兒,
好多孩子都有拍照搜答案的一個行為,
好多家長也會困惑:我到底應不應該給孩子用手機去拍照搜答案?
我的觀點是這樣的,一定不要給孩子手機去拍照搜答案。
因為理科的學習需要一個“啃難題”的過程,需要一個思維深度,
拍照搜答案這個東西它得答案太容易了,以至於會養成思維的惰性,
久而久之,你會的題也想去透過拍照搜答案獲取。
其實,人性本懶,學習的過程,就是克服人性的一個過程,
太過於容易得到的東西,你會逐漸上癮,其實拍照搜答案會逐漸上癮,
久而久之,就沒有了思維的深度,遇到一些難題就沒有任何思路。
有人會說我孩子在那兒一點思路都沒有,難道讓他在那兒乾著急?
其實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地卡殼、不斷地去突破自己的認知邊界的一個過程,必須有這個過程。
任何一個新生過來,我們都會有一個問卷,其中有一道題,
就是“最近一段時間,你思考得最久的一道題目用了多長時間?”
我們認為半個小時是正常的,兩個小時是合理的。
我們非常喜歡那種思考了一天,第二天還接著思考的孩子,
其實思考這個東西本質上是注重過程,而不注重答案本身的,
你思考得越久,你的思維才會越深,才更有可能去做突破。
另外一個層面,拍照搜答案這個東西很少有人能夠去看清思維形成的過程,
因為他是直接靜態呈現在你的眼前,至於這個答案如何想出來的,
其實他是不會告訴你的。
如果真的拍照搜答案那麼有用,
那我為什麼不直接買一本書,拿個標準答案對著去學呢,為什麼還需要老師去引導呢?
原因就是老師的引導過程不會直接給你答案。
一般會先給他個提示,5分鐘之後,他如果還沒有任何思路,我再給個提示。
5分鐘之後,他還沒有思路,或者說還卡在那兒,那我會給一個稍微相對完整的思路,
我不會寫全部的一個解題過程。
而拍照搜題本身直接靜態展現給你全部答案,
你沒有任何思考的空間,而且你也不知道這個答案是如何出來的。
任何一道難題,你卡殼了,一定不是步驟本身卡殼了,而是如何出現這個思路卡殼了。
我舉個例子,任何一道難題,起碼有十行以上,
如果你卡在了第五行和第六行,你不知道第五行如果推出第六行,
那你努力去順這個第五行到第六行之間的一個思路,其實很難順得出來。
卡你的不是第五行到第六行的思路,而是整個思路你沒有想清楚,
所以這個時候,咱們需要跳出來,重新拋棄掉答案本身去想整個思路是如何出現的。
這個也就教大家了,其實在聽課的過程中,一道難題什麼是關鍵的,
步驟本身不關鍵,而是老師讀題的時候,破解題裡邊的一些條件,
比方說條件往下推一步、結論往前推一步,這個推導過程很關鍵。
讀完題之後,思考的講解的2分鐘很關鍵,至於說在黑板上寫步驟不關鍵。
拍照搜答案這個東西傳播得很快,具體資料我記不清了,
記得大概是用了半年的時間,某個軟體達到了幾千萬的使用者量,這個太離譜了。
其實他就是順應了人性的一些懶散、一些急於求成,
這樣的話會非常傷害孩子的一個思考深度,久而久之,這幫孩子也就不可能學好理科了。
以上是對拍照搜答案本身的一些思考,如果覺得有用可以給孩子們去看一看。
從此以後不要再去用手機去搜答案了,努力去深度思考,
想不出答案本身不要緊,重要的是想的一個過程。
因為人的認知就像一個圓,你在圓內活動,其實沒有任何提高自己的地方,
你需要努力去突破邊界,在邊界上活動,然後把自己的認知擴大,
而深度思考是擴大認知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學理科必不可少的、繞不過去的一個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