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古人有個教育智慧,培養一個孩子最好的狀態叫啐啄同時:雞蛋要孵開的時候,小雞在裡面拿嘴啄蛋殼。母雞一看小雞拿嘴啄蛋殼了,也啪地從地上啄了一下,小雞就出來了。

這就是啐啄同時。

假如母雞不等小雞在蛋殼裡有點反應,就急著把它啄開,就有早產的風險。 反之假如外頭的母雞看不到小雞使勁的動作,不幫忙,就會憋死。

裡外的一起努力就是小雞的出生過程,人的出生也幾乎如此。學習難道不是如此嗎?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的教育方法也和啐啄同時一樣的道理。

不憤不啟,不悔不發,就是常常我們說的啟發。

憤是一個人憋在心裡的感覺。那種說不出來的痛苦與掙扎,沒有認真思考過問題,就不要急著去啟開他的思路,告知他的答案。悱就是話到嘴邊,組織不好語言,表達不出來的感覺。如果一個學生沒有到達這樣的時刻,就不要給他講明白。

幾千年前最美的教育已然形成,卻在現在被忽視,著實可惜,這也是這篇文章寫作的意義。

一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寫這篇文章前一小時,孩子的媽媽正在教女兒寫1234。我躺在床上小息,聽到孩子媽對女兒的一陣吼叫。你2沒有寫好,怎麼就開始寫3了?接著女兒就哭了起來。醒來後我和孩子媽說道,昨天我教女兒寫2的時候,見女兒寫了個7,然後我就順便教一下7怎麼寫。孩子媽回答道,昨天你這樣教還以為女兒都會了呢。沒想到2都沒有寫好,她就想著寫3了。

我的教育理念是靈活多變的,因為所有的教育方法是圍繞著孩子是學習的主體,孩子變,教育方式則變。

我們教孩子學習寫1234,難道一定就從123開始順序不變嗎?

教育不是注滿一盆水,只是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很容易想著,就是把這盆水給注滿了,那就成功了。

教育應該是點燃孩子內心的那團火。

讓孩子有理想,要讓孩子有興趣,要讓孩子感受到學習本身的魅力。

說起來簡單,但我們總是喜歡否定孩子,約束孩子。

我們用各種批評恐嚇甚至威脅的方式對待學生,這樣往往起不到積極的教育作用,更大的可能是適得其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進而使他們變得討厭學習。

如果整天嚇唬孩子打著孩子,孩子就會覺得學習是一件讓人身心很痛苦的事,他就不願意分不願意回,啟發就無處施展。

教育是一個難題,這個難題出自我們自己之手。

我們要明白每個孩子嚮往學習,求之若渴的本性,也就是我前面說的每個人都有慾望的本源和恐懼的本源。

二 更美的教育方式是形象生動有趣,孩子真正願意參與的方式。

在教我三歲女兒寫數字的時候,寫0的時候,我就把家裡的雞蛋拿出來。最初女兒總是把零寫成平放著的,我說我們要把這個雞蛋豎起來。

接著學習2,我就帶你女兒到後面的鴨棚觀察鴨子到底是怎麼樣的。

當然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只學習了012。

孩子媽媽在旁邊笑話我,孩子寫7的時候,是不是要拿孩子爺爺的那把鋤頭?

事實上我正有此意。

對於三歲小孩來說,學習最需要的是趣味。

我們有必要對孩子灌輸數形結合的思想,就是我們要讓孩子真正聯絡起來數字與對應的形狀。

三歲孩子會在大腦裡一直想象我們的2到底是怎樣寫的,我們的7到底是怎麼樣的?

這個對於他是痛苦的,因為憋在心裡在想象著而不得。

孩子在內心的不斷自我想象體會,這個字到底是怎麼樣的形狀。

教會孩子會寫這個數字2,並不應該是拿著孩子的手一起臨摹。大部分的家長都是以這種臨摹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會因為不斷的臨摹而掌握這個2的寫法。

但我相信比較起來,我們用啟發的方式讓孩子想象2怎麼寫,她在痛苦的想象過程中我們給他啟發,2是不是像鴨子一樣?鴨子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最好的方式是給他看一看現實生活中的鴨子。

同樣這也是個啐啄同時的過程。

孩子在學習寫2的那一刻,他會想著那個2字到底該怎麼寫。

假如他突然間想寫3了,你繼續教他學寫2會有什麼效果呢?

孩子腦袋裡在想著怎麼寫3,但你卻喋喋不休地告訴他2怎麼寫?

效果好嗎?顯然效果並不會多麼好。

三 靈魂三問法與舉一反三

在前面的文章裡,透過對論語的學習,我創立了靈魂三問學習法。

靈魂三問學習法,強調學生自己對學習的自我提問。

作為家長作為老師,我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總是強調啟發二字,但卻忽略了啟發二字的前提。

孔子說,如果一個學生沒有那種憋在心裡說不出來的痛苦與掙扎,沒有認真思考過問題,達不到話到嘴邊了,組織不好語言。

那麼就什麼呢?

就不要啟發他。

很多家長和老師給學生講課講明白了一道題,當學生遇到同類型的題卻不會做,依然只是繼續給予講解。

這種教學,學生很難對這個知識點有很深刻的理解,稍微有點變化,同類型的題往往依然不會,最根本原因在於孩子沒有經歷過思考痛苦。

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也是有一個極大的漏洞,那就是一個知識的深刻程度。

這種深刻程度往往與記憶次數不成直接關係。

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在現今教育頗為熱烈,學生要麼發呆要麼嚴肅地坐著,老師一個人在前邊講臺上手舞足蹈。

當然作為老師的我,也是這樣教學的。批評這種教育方式沒錯,但我也免不了總是用這種方法,也會接著用這種方法,畢竟部分真正愛學習的適應這種高效率的方式。

我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要時刻把孩子當做學習主體。但我們作為大人來說,也都難免把自己當成整個過程的主體。

但我們應該真正想一想,孩子最後是怎樣學會的呢?

顯然不是老師教會的,而是孩子自己透過思索。作為老師,僅僅是提供他一個方向,接著孩子自己學會了。

孩子學會了的功勞是誰的呢?最大的功勞應該是孩子自己,老師只是提供了他一個答案。

或者極端來想,老師提供足夠多的答案,足夠詳細的答案,孩子就會學得會嗎?顯然不會。

學習上我們要強調多問,這種問是自己問自己,不是在老師那裡提問找答案。

靈魂三問最後一問,強調的是舉一反三。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也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我把第1個角已經告訴你了,你能夠明白其中的一個角,能不能明白其他的幾個角呢?

假如不明白孔子是怎麼做的?孔子是則不復也,也就是不再講下去。

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則顯然把自己當老師當得太徹底,什麼不會就講什麼。

就像我女兒學的123,我們是不是接著要學其他的數字,事實上我們學其他的數字,可以透過舉一反三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學習。

我們告知孩子如何寫2,是不是像鴨子一樣,我們自己去看鴨子,然後描摹一番,然後就學會了。

那麼345怎麼寫,我們用不用又完完全全地按著這套方法去教他一遍?

顯然更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舉一反三,345能不能透過相類似的方法去學習。

當然大部分孩子不能獨立完成這種舉一反三,我們需要足夠的耐心,用同樣的方法去教會孩子怎麼寫這幾個數字。但知識無限,終歸是需要孩子掌握舉一反三。

我們需要根據孩子學習的難易度,適當進行調整,我們可以嘗試先寫簡單的也可以先學自己想學的,我們要做到適當的靈活多變,尤其是在孩子幼兒階段。

舉一反三是一種能力,亦是一種學習方法。

在我的四年級數學課堂上,我就發現現在的很多學生沒有這種能力。

一個題目可能講二三十遍,都有很多人沒有掌握,當然大部分沒有掌握的是,根本沒有認真去聽認真去想。

連最基本的啟發的條件都沒有,自然不談舉一反三了。

在我小學教室裡掛著一段橫幅,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事實上這句話對我是有害處的,因為知識無涯,而人生有涯。

事實上那句話是沒有說全的,也就是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為什麼要強調知識無涯,而人生有涯呢?因為我們要學的知識太多了,而人生短短几十年,那麼我們要怎麼辦。才能對抗無涯的知識呢,那唯一的辦法就是舉一反三。

當然莊子沒有這樣說,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四 對教育方法的舉一反三。

有讀者看完前面的文章肯定會想,咦,你教的都是怎麼教幼兒園教小孩子寫1234,我的孩子都五六七年級了。

你怎麼不找把這篇文章寫出來給我看?

這就變成了一個舉一反三的案例了。假如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只讀到了教如何寫1234,卻沒有對這個學習方法進行適當延伸,那學著也沒多大用,因為畢竟教孩子123的次數有限,甚至大部分已經過了這個時候,總不可能回爐再學123吧。

正常來說,這篇文章應該寫到這裡就停止了,就像孔子說的,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那麼就不應該繼續說下去了。

但是我又忍不住要說,事實上我們學習方法是靈活多變的,但是總體是沿著孩子喜愛學習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這根主線的。

也就是我一直提倡的學習甜如蜜。

一個人對學習沒有興趣,自然不會去思考問題,沒有思考就沒有啟發的條件,你強行啟發也無意義。

舉一反三也是如此,假如你不願意去思考問題,自然就不願意舉一反三。甚至並不是因為你缺少這種能力,而是壓根就不願意去多思考,很多家長認定教了孩子就是完成了家長任務,很多孩子認定寫完了作業就萬事大吉,把書本丟到一邊了。

五 對現今教育的反思。

這段對教育的反思,在我看來實則沒有多大意義。因為反思強調的是自我反思。

我反思的,只是我教育上的不足之處,我學習上的不足之處,即使我反思社會存在的教育哪些不足也都是徒勞的。

同時,沒有人多麼願意別人替他反思,因為替他反思往往就是對其挑毛病進行指責。

另外,我們也替代不了孩子學習上的反思,我們表現得替孩子反思,往往則變成了對孩子批評指正,甚至很多家長因此恐嚇威脅。

當然有一些家長說,我對孩子也進行表揚進行利誘,我並不反對,也不是很支援,當然表揚比威逼又好很多。

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讓孩子愛上學習,我們表揚孩子只是其中一個很小的方面。你會發現很多家長和老師會表揚孩子,但效果並不是太好,因為這只是一個其中很小的方面,並且多了就效果不好了。同時有效的批評也是如此,最初可能批評有效,但是多了就好像

假如你把所有的希望只寄託於對孩子表揚批評上面,你收穫往往的會是失望。所以我們有必要除了掌握如何批評和如何表揚之外更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育孩子跟造汽車完全不一樣,造汽車是把一堆不會動的鋼鐵整合到一塊變成一輛能按照操作開動的汽車。這個體系是簡單體系,我們只需要對這個體系內的環節不斷的改進。

但是教育孩子卻沒那麼簡單,因為孩子本身就會成長,會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和意願,並且每個孩子的不同,自然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答案。很多時候你學一個方法沒用,因為對別人也有可能對他就無用,所以教育這件事情總給人一種琢磨不定的感覺。

甚至同一個父母,其中一個孩子會很優秀,另外的一個孩子用同樣的方法則完全無效,這樣的案例並不少。

不少大人錯誤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討厭學習,甚至對自己的人生感到失望,太多的孩子希望活在幼兒園時代,不願意上小學,甚至不願意上學,這教育是多麼的失敗呀。

是的,我們應該反思這種失敗。

不知道看完文章的你,會有什麼感受?

11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劣性刺激—孩子成長的營養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