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對於經歷過幼兒園和小學教育的人來說,很清楚的知道,幼兒園和小學的小朋友往往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從從身體、認知、智力、情緒等方面都會發生變化。在這裡我探討的是認知方面的問題。

這一階段的孩子大約在7到11歲,此時的兒童開始使用心裡運算來解決問題,也就是可以不依靠實際物體去解決一些問題,但這種能力剛剛出現,並不太完善。其思維能力相比於幼兒園時期還是有了很大的進步。

比如:他們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次數大大減少,更多時候能意識到別人的觀點與自己不同:他們可以分辨一個物體是否有生命:他們在看問題時,不只關注表面,會從多方面考慮:此時他們可以逆向看待事情發生的過程,他們可以在心理上逆向看待倒液體的過程;他們的思維更有邏輯性,可以從多維度對事物進行分類,比如,顏色、大小等等,而不只是基於表象;他們對空間關係也有了較好的理解,他們知道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需要走多遠的距離,要花多長時間,他們也容易記住路線和沿途的路標,6歲兒童可以找到藏起來的物體,但不能告訴別人如何找到同一物體。;此時的兒童對因果原則有了更好的理解 。

基於以上的這些特點,要對兒童量身定做教育計劃,應該在已有的圖式(即經驗)基礎之上。他們喜歡中等新穎程度的教育經驗,可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挑戰現有的理解,促使他們重新評價自己的知識。如果經驗過於複雜,則不會很好的同化(也很少順應),就不會有新的學習發生;其次還要注意到個體差異,有些孩子可能發展的面一些或者快一些,他們的學習準備不一樣,所以應對具體情況進行教學,不應一視同仁;最後,家長和老師應該注意觀察孩子的興趣或者特長所在,不應過分強調死記硬背,促進以發現為基礎的教育;

還有資訊加工方面的變化。首先學齡期兒童,之一會變得更有選擇性、適應性、計劃性。兒童會把注意集中在與目標有關的方面,避免帶來分心,年齡大一些的兒童會靈活的根據任務的要求來調整注意;他們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順序,決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在收集資訊方面也變得更加系統性。

兒童上學後,他們對記憶的原理有更多的理解,能讓他們更早使用記憶策略。記憶策略大體包括四種,即外在幫助(比如,把要做的是列一個單子)、有意複述、組織分類(十歲以前的兒童大多做不到,但可以教他這麼做)、精細加工(對一個沒有意義的事物,賦予想象的意義,年齡大一些的兒童能自發的進行,並且這樣記憶效果更好,年齡小的兒童可由他人幫助記憶加工。)。這一階段的兒童可以到一些機構進行專業的記憶訓練,對於以後的學習會有巨大的幫助,在記憶知識的時候可以更高效。

在上學期間學齡兒童發展出了更高形式的思維-元認知(也被稱為對思維的思維,對認知的認知,是關於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到八九歲時,學齡兒童的元認知很明顯了,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知道什麼,在學習的時候也更有效率。他們可以評估自己的學習過程,判斷自己是否學會了某些知識。元認知的訓練對學生的學業成就有著積極影響。

在教育上面,研究者提出一些建議。

第一, 給小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條件。

第二, 要把短時記憶減到最少。短時記憶負擔太重會妨礙學齡兒童對結果輸出進行有邏輯的思考。應該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問題。

第三, 鼓勵兒童開心的記憶,可以晚一些策略遊戲,能幫助他們理解自己記住資訊及追憶的好處

第四, 創造會讓兒童有效的記憶策略。最好以遊戲問答的形式。

第五, 提供機會進行分析推理。熟練的分析推理能幫助張維歐不熟悉或未見過的概念是非常有用。

第六, 已讓兒童能夠獲得元認知知識,並理解他們為什麼應該做計劃,為什麼應該監控自己的認知轟動為出發點,來構建課程。多問兒童一些關於學過的策略的問題。

其實,在幼小銜接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除了家長的引導外,還有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因為只有孩子的能力上去了,這些問題才能逐漸減少,孩子才能更好的走好過渡過程中的每一步。

幼小銜接作為孩子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不要延遲孩子的上學時間;培養好的學習習慣,讀書習慣;多帶孩子參加活動,多鼓勵孩子,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對孩子要做好恩威並施;對孩子有個良好的期望,培養其自信心;多與孩子交流談心。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為什麼越懶的媽, 越能帶出聰明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