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幫助過的所有被貼上或者將被貼上精神病標籤,已經吃藥或者馬上就要吃藥的孩子中,毫無例外,所有父母都是有問題的,不是夫妻關係不好,就是親子關係不親密。父母都沒有給孩子創立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環境。孩子從小就生活在緊張、恐懼的環境中。孩子的生活目的一是察言觀色,少犯錯誤,少招惹父母生氣。因為父母生氣的後果很嚴重,不是因為孩子的錯誤互相指責吵架,就是被父母責罵毆打。尤其是父母不高興的時候,更是要小心翼翼;二是要陪伴父母,尤其是陪伴母親,接受來自母親的各種怨恨;三是要主動學習,刻苦學習。他們不是享受學習過程,而是透過好的成績讓父母高興,減少家庭不愉快的氣氛,減少被捱打責罵的機會。這樣的孩子通常會讓父母覺得孩子特別乖巧懂事,直到孩子出現問題後父母不認為是自己的問題。他們會帶孩子去精神科或精神病院。孩子通常會拼命反抗,拒絕承認自己有病,結果會被認為失去了自制力,需要大劑量藥物把孩子的情緒給壓下來,寧可吃藥吃傻了,也不能去“自殺”。
孩子的這種生活目的最終讓孩子形成了自卑、討好的人生模式,失去了獨立的思考和生活能力。如果父母的飲食觀念有問題,或者說自己本身就因為飲食缺營養而經常大腦失控,那麼孩子在學校期間一定會出問題。在初高中階段,孩子通常一般的表現首先是和父母的情感交流慢慢減少,說話交流也會變少,然後睡眠減少,飲食也更加隨意,或者增加零食甜食和飲料的攝入。孩子會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學習時間越來越長。孩子會先後出現手腳冰涼,全身發冷,頭痛,胃痛,便秘腹瀉等症狀。最後突然有一天,比如被父母打罵了,考試成績下降了,等等原因,孩子開始拒絕上學,會說不喜歡老師,見到同學就緊張,覺得被同學們歧視,等等。一般來說孩子會晝夜顛倒玩遊戲。家長們開始是強硬迴應,試圖透過威脅利誘,打罵讓孩子上學。孩子會以死相逼,拒絕上學。之後家長開始服軟,可憐求孩子上學。孩子的反應通常是憎惡父母。這時候絕大多數家長們都傻眼了。他們開始一籌莫展。如果孩子吃得越來越少,每天封閉在自己的屋裡不出門。家長們要麼有錢,找心理諮詢師,要麼就直接帶孩子進精神病院。通常心理諮詢師主要是針對孩子做諮詢,但是西方心理諮詢的理念是強調孩子獨立,強調父母不要控制孩子,父母太強勢,等等,並不適合中國文化,諮詢的結果很可能是加劇親子矛盾。最終無論是做心理諮詢還是去精神病院,孩子一定會被貼上精神病標籤,服用精神類藥物。孩子看似緩和了和父母的關係,但是肯定不能堅持上學。只有少部分孩子上了大學,學的是不需要高階數理化知識的學科。在學校不能和同學們建立正常的同學關係,即使勉強畢業,也無法找到理想的工作。
如果父母的飲食觀念正確,孩子沒有挑食偏食,能夠有最基本的動物蛋白質和脂肪攝入保障,孩子會順利地長大,進入大學甚至可以拿到博士學位。他們在所從事的學術領域也可以做的很出色,但是他們這種自卑討好的人生模式並沒有改變。會在自己的婚姻中會百分之百地暴露出來,會在自己的職業中反映出來。一旦遇到極大的挫折,大腦基本上就會失控,失眠是最初始的反映。如果熬過去了,人會慢慢恢復健康。沒有熬過去,大腦失控會逐漸加劇,緊張恐懼就會變成了焦慮。如果還沒有解決,焦慮會兩極化:要麼抑鬱,要麼幻覺狂躁。當然也可能被診斷成躁狂-抑鬱症,也就是現在流行的雙相情感障礙。
無論孩子在哪個年齡段出現大腦失控的症狀,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帶孩子做血常規檢查。從目前來看,所有出現嚴重大腦失控症狀的青少年總會在紅白血球、血紅蛋白,血壓心率等指標上出現異常。實際上孩子患的是大腦疲憊與營養缺乏綜合徵,而不是什麼精神病。父母需要脫胎換骨的改變,重新做父母,同時增加孩子的動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只要孩子改變飲食習慣,父母改變親子關係,孩子一定不會和精神病有關係。如果父母不願意改變,或者不知道怎麼改變,父母不相信營養,沒有想方設法讓孩子增加營養,孩子基本就沒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