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但有的時候也正是因為這份愛,讓孩子變得懦弱和膽小,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能做,而是被父母嚇得覺得自己不敢做。
世界上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在發生,也正是因為無常很多人都會對未來充滿擔憂,這本是一種自我保護方式,但過度的擔憂卻阻礙了前行的腳步。
父母對待孩子也是如此,擔心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好,擔心他們出現意外,生病,和不好的孩子交朋友,甚至會擔心下一頓飯吃得不好。
當父母心生擔憂和恐懼的時候,總是在試圖用自己的方式阻止事情向壞的方向發展,對孩子的控制和干預增多,反而變得不能順其自然,當擔憂過度的時候,不僅不會有好的事情發生,反而會讓情況朝著與自己期望的相反方向發展。
父母因為害怕孩子成績不好,就總是對他們嘮叨,不讓孩子做任何學習之外的事情,彷彿這樣他們就能一夕之間成為學霸。又或者拿著親戚家的孩子作比較,告訴他們別人都有多努力,結果就是孩子的成績越來越差。
有的父母擔心孩子上下學出現交通意外,所以從幼兒園開始就每天親自接送,甚至到了大學都不放心他們獨自生活,結果就是孩子喪失掉了生活自理的能力。
家長擔心孩子早戀,和不好的同學在一起,於是就會偷看他們的手機,翻書包,不許關門等等侵犯隱私的事情,一旦發現不好的“線索”就和孩子大吵一番,導致雙方陷入對立的局面。只允許孩子和家長認可的人來往,彷彿世界上沒有經過自己判斷的都是壞人。
不可否認,一切的恐懼和控制都源於對孩子的愛,但是這種愛並不能被孩子所接受,愛需要透過正確的方式,家長不能控制的並不是孩子,而是自己胡思亂想的心。
家長的愛不能違背自然規律,成長就是要伴隨著挫折和痛苦,這是必經之路,家長的擔心能夠幫助他們避免這些,但終究當他們自己面對生活的時候,這些問題還是會找上門來。
到時候孩子錯過了承受錯誤鍛鍊的最佳機會,反而會讓小問題變成大問題。一切都要順其自然,讓孩子承受失敗也不例外。
一個人的免疫系統是在經歷了疾病之後形成的,一個人不經歷小的風雨,又怎麼能夠抗擊大風浪呢?只有在無數小挫折累積之後,才能夠在面對突發大挫折的時候有足夠靈活的心思去面對。
當一個人害怕面對失敗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失敗了,當一個人害怕面對失去的時候,其實就已經失去了。
其實父母真正面對的並非是失敗,而是自己擔憂和害怕失敗的那顆心,家長需要克服的並不是那麼多的失去,而是自己恐懼失去的那顆心,任何事情都不會萬無一失,無論有多麼完全的準備,總會有意外狀況發生,關鍵就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去理解所謂的“意外”。
生命本就是無常的,既然我們無從準備,那麼擔憂其實也是多餘的,反而會因為害怕而限制了無限的可能,讓事情因為自己的擔心而變得困難重重,更加複雜。
父母是很不容易的,經常需要在愛中掙扎,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結構,讓一個家庭的六個家長對孩子格外重視,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擔心不已。
父母需要的是提高自己內心的承受能力,只有自己內心相信美好,美好才能夠不斷到來,哪怕來的並不是美好,也要相信風雨之後會迎來彩虹,一切都是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永遠要抱著積極正面的心態去看待世間萬物,看待孩子的成長,當相信美好是存在的時候,好的事情才能到來。
擔憂本來就是一種詛咒,既然我們無法阻止不好事情的發生,那直面他們未嘗不是一種簡單又直接的方式,帶著一顆平常心去接納所有。
當家長能夠用平常心去接納所有,而不心生恐懼的時候,將會有更多美好的事情接踵而至。這樣孩子的成長才能一直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高情商的父母都是這樣教育孩子的,他們會接納孩子的情緒,接納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切,尊重他們的各種情緒,給予足夠的關注,並且在適時的時候做出教育和引導,但卻不會想要完全掌控事情的發展。
不去否認當下的狀況和孩子的情緒才是對他們無聲的支援和尊重,接納情緒並不等於贊成孩子的哭鬧,而是先要接納情緒,再想辦法來改變他們的行為。
可以先用語言來拉近距離,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可以在交流的時候多使用“是嗎”“我理解”等詞語來表示肯定孩子的情緒。從而贏得孩子的信任。
遇到問題,擔心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而是要商量著和孩子一起直面問題。如果家長總是想要試圖控制事情的發展走向,結果只會讓自己更失望,更憤怒。
需要做到的就是與孩子共情,用和孩子相同的感受去迴應他們,不管是高興還是難過,都要和孩子一起承受。
用想象的方式來和孩子一起化解情緒,總而言之就是要讓孩子成為面對事情的主體,而非父母,家長的擔心是保證孩子能夠更好成長的方式,但同時也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脆弱和不敢面對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