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磨蹭,所以媽媽的生活也永遠是火急火燎。

每天從催孩子起床開始,到催孩子睡覺落幕,一刻也不得停歇。

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3個孩子的母親,曾用一首《媽媽之歌》生動還原了媽媽的嘶吼:

快起來 快起來

快點別遲到

快點洗 快點刷

快點梳個頭

快點穿 快點穿

快點別磨蹭...

果然,全世界的老母親,都要直面孩子的拖延難題。

特別是,儘管我們用盡全力去催促,孩子們大多時候依舊拖拖拉拉。

十個孩子九個磨,難道拖延真的是每個孩子的宿命?

拖延的孩子在想什麼?

喜歡賴床,作業總拖到最後一刻才寫,晚上拖延不想洗漱...

這些司空見慣的拖拉行為,卻並不是孩子故意磨蹭這麼簡單。

孩子的每個拖延行為背後都有原因,找到拖延的“觸發點”,才能解決孩子的拖延症。

孩子愛拖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

孩子們只會關注當下

孩子的大腦發育,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天生是拖延者。

《拖延心理學》的作者、全球著名拖延心理學研究者、皮爾斯·斯蒂爾認為,大腦功能發育的步調不一致,是拖延的起因。

大腦邊緣系統掌管原始衝動,它最早進化形成。而代表著自控的前額葉皮層,要到20歲左右才會發育完成。

因此,孩子是受大腦邊緣系統控制的,他們沒有耐心,只懂得眼前的快樂,對討厭的事情自然視而不見。

電視這麼好看,我為什麼要關掉早點睡?

刷牙很不舒服,蛀牙又會怎麼樣,不管它。

孩子的天性決定他們只喜歡做感興趣的事情,對待討厭的事情,不想做又不能編藉口,只好一拖再拖。

孩子用拖延來緩解壓力和焦慮

身為成人,任務多到做不完時,會感到焦慮和疲憊,甚至無從下手。

孩子的感受也是一樣的,而且大多時候,他們不知道如何面對這股巨大的壓力。

令父母聞之色變的作業輔導,總是鬧到雞飛狗跳。

我們以為孩子是磨洋工,恨不得“磨刀霍霍”。可事實上,孩子也許是科目作業太多,難度太大,無從下手。

許多在我們眼裡輕而易舉的事情,對於孩子而言,卻是全新的技巧。

這種情況下,父母催的越急,孩子就越慌張,認為自己肯定做不好。

每個拖延的孩子,內心是無比焦慮的,磨蹭也只是他們不知如何是好的被動逃避。

拖和不拖,有什麼關係

我們為孩子的拖延頭疼不已,但是對孩子而言,拖延真的帶來過糟糕的後果麼?

穿衣洗漱也好,輔導作業也罷,當孩子為拖延行為所付出的代價,只是父母的一頓怒氣或者處罰。

然後父母就會動手幫他們把事情做完時,孩子就會變得有依賴感,無法真正為自己負責。

每一個安心拖延的孩子,背後都有人在收拾爛攤子。

孩子從未嘗過拖延的後果,就會錯誤地認為拖延沒什麼大不了的,最終把大人的幫助看作理所應當。

天性無法改變,但習慣可以

雖說孩子的認知,決定他們很難理解效率,也看不到長遠的關係,但好在拖延更多是一種習慣。

而習慣是可以改變的,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

幫助孩子戰勝拖延,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制定鼓勵性規則,有效預防孩子拖延

孩子拖延,很大可能是討厭它,或者急著做更感興趣的事情。

制定鼓勵性規則,是能鼓勵孩子戒掉拖延的有效方法。

它的原則是,鼓勵孩子立刻做,不管自己喜歡還是討厭。

同時,我們可以把孩子最喜歡的事情當作交換條件,激勵孩子自動把事情做好。

比如:

作業寫完了,才可以看電視。

早上如果花太多時間準備上學,晚上就得提早睡覺。

獎勵規則適用的範圍,還包括孩子拖延的事情,對他們不重要,卻極大影響我們的事情。

比如,孩子不在乎幾點出門,他們也不在乎玩具亂扔,但這卻會讓我們抓狂。

不妨和孩子一起制定獎勵清單,獎勵內容要符合孩子珍視的東西。

統計發現,如果獎勵內容正對孩子的胃口,能對孩子發揮驚人的影響力。

重建孩子信心,克服壓力式拖延

內心深藏恐懼時,孩子就會拖拖拉拉,不敢主動完成事情。

他們也許是擔心表現不夠好、犯錯會被批評、無法得到肯定等等。

孩子甚至都意識不到恐懼的存在,但是潛意識的焦慮會強烈地控制孩子。

這時候要克服拖延問題,就要試著引導孩子開口,找到令他拖延的事情,以及隱藏在背後的原因。

很多時候,孩子被頭腦的怪獸嚇到了,其實事情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難,他人的評價也沒有那麼可怕。

教孩子學會拆解任務,一點一點打破這層“外殼”,孩子就會發現,阻礙他行動的恐懼原來只是想象。

而父母給予的鼓勵和陪伴,就是最好的佐證。

適當讓孩子承擔拖延的代價

孩子有時會對自己拖延不以為意,他們心裡很清楚,反正拖著不做,總會有人幫他做。

我們渴望孩子獨立起來,卻有可能無意識讓孩子越發依賴起來。

晚上拖著不寫作業,如果沒人幫他,孩子當然就得自己動手。如果還是不寫,就可能要承擔被老師處罰的結果。

只是我們可能很難做到,眼睜睜看著孩子受到批評。

但是,適度讓孩子承擔後果,才會讓孩子養成自我負責的心態。

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不可能隨時幫他清理一切碎石。

讓孩子感到一點痛,才會有所警覺,拖延的問題也才有可能被破解。

改善孩子的拖延,引導孩子接受我們的方式做事,一定會遇到很多阻礙。

根本的原因是,孩子不是我們的複製品,他們的想法和行為,永遠不可能跟我們同步。

也許我們認為放學後就應當先寫作業,可孩子卻需要先放鬆緊繃了一天的神經,東看西逛個一會兒,才能安心拿出課本。

孩子才是那個需要面對拖延本身的人。

因此,當我們與孩子溝通時,我們的角色只會是引導者,而不是決定者。

我們只是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做事時間和方式而已。

從解決拖延開始,我們終究是希望孩子能夠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相信孩子自己,任何方式都不必非得是我們想象中的模樣。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幼兒園老師私聊家長借奧迪,只因孩子一幅畫暴露是否“窮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