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1:不到四歲的老二學輪滑
前幾天晚上下班回家,我婆婆說孩子今天突然很喜歡玩那個帶輪子的鞋。當時我沒在意,想著這個小不點就是一時好奇。
輪滑寶貝
第二天,孩子跟我說要玩輪滑,我就扶著他滑了一會,然後放手站在他前面一手遠,讓他往我面前滑。慢慢地拉長距離,最後他自己滑個5-10米都不是問題。然後我就開始看自己的書了。快睡覺前還要滑,又滑了兩圈。
第三天,我回家時,看到老二在衛生間。竟然穿著輪滑鞋,拄著一根棍子,連上廁所都不捨得脫。靠著這份熱情,孩子真的就滑了三次能出去放手滑了。雖然還會摔倒,但是玩的特別開心。
故事2:愛吃愛玩的姐姐突然拼命讀書的故事認識思考琦姐姐不是很久,聽她分享了跟一些夥伴間的故事,感動她對別人的付出。
後來一聊才知道,2015年前的姐姐是一個對吃對玩有絕對熱情的人。哪有好吃的,哪有好玩的,那絕對少不了她。
吃喝玩樂最好啦
突然想起來前面家長抱怨的話:我家孩子幹啥啥不行,吃玩樣樣都在行。
我想思考琦姐姐是不是也是這樣被抱怨的?
這麼一個對吃熱情,對玩上心的人,終於有一天發現需要找更有意思的去玩。2015年生日那天,吃完蛋糕,和閨蜜一起去線下學習。一去就被現場分享的書籍吸引住了,原來讀致用的書這麼有魅力,太好玩了。
一個愛吃愛玩的人,把熱情轉到書上,那也是嚇人的。
一心研究書,一心來分享,一心來捧場。只要有活動,就沒有不到的思考琦。在成長的路上飛速的分享,原來讀書是這麼的好玩。透過《六頂思考帽》找到了自己熱愛的創新事業,透過讀書連結了更多的人。
我想你肯定會說,學輪滑哪個孩子學不會。是的,孩子學輪滑一般願意學的確實不難,但是找到這麼熱情的難;吃喝誰不會,但是找到這麼高度熱情的少;學習誰不會,用玩的熱情來學習的人,不成功的更難啊。
這就是熱情的魅力。
也許你會說,道理大家都懂 啊。但是怎麼啟用孩子的熱情呢?也就是孩子自己願意去做一件事的動機呢?
哭著鬧著要IPAD屏控密碼的哥哥突然想起來前段時間,我設定IPAD屏顯密碼來控制老大玩遊戲的故事,讓軟體只能在特定的時間用1小時。老大在家玩IPAD有點不控時,我就索性設定了密碼,不告訴孩子。
孩子知道我設定了密碼,一直央求我告訴他密碼,我一直沒鬆口。後來孩子委屈得不行,一直哭,直到後來把密碼告訴他,他才喜笑顏開。但是約定,什麼時候玩都可以,但是隻能玩1小時。
玩IPAD的孩子
他拿到密碼,是不是就會玩一整天?結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整個白天即使知道了密碼,孩子也沒去開IPAD,等到之前設定的晚上7:00-8:00玩了1小時,玩完也沒有用自己知道的密碼去延長時間。
這個經歷想起來特別的有意思,我就想去探尋到底發生了什麼。偶然碰到愛德華·L.德西《內在動機》一書,才明白行為背後的原理。
內在動機
從詞源上講,自主(autonomy)一詞源於自我管理(self-governing)。實現自主,意味著根據自己的意願行事,也就是說,憑自己的意志做事,並感到自由。自主行事時,人們完全願意做他們所做的事情,並且帶著興趣和決心沉浸在做事的過程中,其行為源於他們真正的自我感覺,所以,他們是真實的。相反,受到控制(controlling)意味著人們在壓力之下行事。假如人們受到控制,在行動時便沒有一種獲得個人認可的感覺。他們的行為並未表達自我,因為自我已經屈服於他人的控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合理地將人們的狀態描述為疏離(alienated)。
當我不告訴孩子IPAD屏控密碼時,孩子感覺被我控制了,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玩IPAD,認為我不信任他,所以選擇了反抗。一直跟我磨,磨到知道密碼為止。
但是知道密碼時,孩子怎麼沒有原先認為的無節制的玩IPAD呢?此時孩子已經拿到了IPAD密碼,他有自主選擇權什麼時候玩,玩多長時間。他感受到事情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不被控制。孩子反而要按照自己的意願遵守屏顯時間。這也就是意味著被控制時,會削弱孩子的內在動機。
被控制時我就要反抗
“跟你說了,現在是學習時間,不準玩。”這是命令的語言,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自由被限制了。即使原本有很大的興趣學習,但是為了反對你的控制,我就是不學習。我們是不是適得其反了?
如何激發自主?透過自主去激發別人的內在動機,我們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決定做什麼和怎麼做:支援自主的核心特徵之一是提供選擇,這意味著分享你所處的優勢地位的權威或權力。
也就是說我們要給對方提供選擇。從孩子玩IPAD的事情中可以看出,都是玩1小時,但是孩子知道密碼時可以選擇什麼時候玩。孩子有足夠的選擇空間。
可以選擇
設定支援自主的界限:我一再強調,支援自主並不意味著縱容不負責任,也不意味著允許人們從事危險或有害的行為。促進自主,其核心是鼓勵人們理解他們的權利在哪裡結束,其他人的權利從哪裡開始。設定界限是一種表達人們的權利和社會中存在的界限的方式。因此,它幫助人們學會在選擇時負起責任。
支援自主的界限的目的是讓大家知道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而且有一定的選擇空間。可以選擇什麼時候玩,這是他的權力。但是無法選擇玩超過1小時,這是權力的結束點。
規則
確立目標和評估績效:愛德華·托爾曼(Edward Tolman)和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是兩位頗具影響力的德裔心理學家,他們認為,人類行為是有目的性的,也就是說,有動機的行為是指向結果的。當人們預期自己能達到目標時,他們就會表現出行為。透過指向目標,人們將行為保持在正軌上,並且能夠持續評估他們是否正在取得進展。為了達到最佳的效果,目標需要個性化(也就是說,要特別適合為達到目標而努力工作的人),需要代表著最理想的挑戰。當目標太容易實現時,人們可能會感到無聊和沒有動力;當目標太難實現時,人們也許備感焦慮和效率低下。
設定目標時,我們常說要設定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目標,不能太過容易也不能太難。
那具體怎麼做呢?
1.確定目標和評估目標是否達成的規則
2.一起頭腦風暴可行的方案
3.讓對方選擇方案去做,若不合適再調整。
那針對孩子們放學就一心玩,做作業就很墨跡。我們怎麼激發孩子內心的動機去及時完成作業呢?
1.確定目標和評估目標是否達成的規則
完成學校老師佈置的作業,正確率100%
2.一起頭腦風暴可行的方案
1)放學先玩,玩完回家學習
2)放學先回家學習,學習完再玩
3)放學後和同學一起學習,然後一起玩
4) ……
3.讓孩子自己選擇怎麼做,做的過程可能發現方案執行不合適,可以讓孩子繼續調整方案。
結語每個孩子都在努力地做最好的自己,我們只要幫助孩子激發內心的渴望去做他們自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