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隨筆:
1、父母自己:就是所謂的言傳身教,比如有時候談到,爸爸媽媽為什麼工作,或者我會引出這個話題,目的是教育孩子,為什麼工作呢?(為什麼學習呢)普通的說法就是 賺錢養家,養你,給你買好吃的...種種,我們也會描述這些,但這絕不是重點,我們會說,工作跟學習一樣,每天都在解方程,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好有成就感;再深層次說就是,你看,公司需要我們,被別人需要,是不是同樣也是一種成就感?就像你在某一方面很厲害,同學都向你請教一樣,再深層次一點,我們好好工作,在工作中學習了新本領,比如媽媽又去公益給大學生做職業規劃,幫助別人,是不是也是成就感?以此類推,告訴孩子,你需要努力學習和做事,學習一方面為自己,但你的愉悅感有限,但如果你能幫助別人,你就非常有價值,你是不是很開心。我們就引導孩子,你這個階段,你的成就感在哪裡?所以孩子在這樣的引導中,她經常像我一樣弄個同學社群,把同學們想學的東西教給大家,關鍵不在這,而是我發現她為了“備課”,要主動查資料,目的是能給同學們講點東西出來...我覺得達到自主學習,不管他學什麼,這就是一個價值觀的建設。
2、她自己:在一年級時她比同齡偏小,我們忙也沒管理她學習,成績不太好,我們從不要求他考進前幾,而是“進步生”為準,也就是這次比上次進步了吧,那就好,六年下來,一直在進步,“進步”是座右銘,這個主要是我們聯想職場,職場中(大學裡)永遠不會有常勝將軍,因為永遠有人比你厲害,所以你追求的不是群體裡的第一,而是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優秀一點點,這樣一方面,她不會自滿,有點成就覺得自己飄飄然了,再者也是你上面提到的,抗挫能力培養,就直接告訴她,比你強的人時時刻刻在身邊,你可以忽略不計,跟自己比就好啦,別跟別人比(避免以後受挫自己受不了 懷才不遇 抑鬱啥的)所以這個“進步生”理念,是我們灌輸的一種價值觀,因為“第一”有限,而“進步”無限。內心驅動力就是下次再多考幾分...還沒有壓力,又有所期盼,達到了還有成就感...
3、在旁邊觀察,不說話,不評斷:孩子是我們的孩子,但他屬於獨立的個體,做填鴨式父母或“星探”式父母這取決於父母,但對孩子的人生是不一樣的,我們力爭做後者,也就是探索自己的孩子,發現自己的孩子的天賦,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目前教育把每個孩子都變成了一樣,如果我們有意探索孩子,你會發現她的優勢和愛好,然後做引導,想辦法成就。這個跟驅動力有啥關係呢?就說咱們自己吧,給咱們一堆不喜歡的事,咱們願意做麼?即使做了大家覺得效果好麼?所以驅動力最核心的東西就是讓她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自己喜歡的事自然就著迷了。
但孩子時代如何對語數英著迷,一方面就是特別擅長,一方面就是透過進步讓她覺得自己也不是很差,不氣餒,第三方面就是尊重孩子,你可以做你喜歡的事,但把語數英放在前頭,這樣孩子就會覺得,不是機械做題,而是把完成語數英作為下一個“自己喜歡任務”的開始...沒辦法為了考試還的回語數英,但不代表就此停留了,天天刷題為唯一出路,孩子已經盡力的情況下就這個水平了,接下來父母就要在發現那個天賦部分上下功夫了,比如我的孩子,領導力、組織力、銷售能力、演講能力現在都在刻意鍛鍊,領導力體現在,在小區花園玩,不管認識不認識,只要有孩子,都會聽她指揮做遊戲;組織力體現在,每一次萬聖節,她都會召集想去搗蛋的小朋友,有策略的在我們小區陌生敲門要糖...每次滿載而歸,而且給業績好的小朋友,她會拿出她的一部分獎勵給對方;銷售力體現在,她自己做的手工製品,我們鼓勵她下樓去賣(四年級開始),我們就站在角落,看她如何應對家長的各種“刁難”,每次都能賺回幾十塊錢...我覺得這些都是工作能力,這也是潛力挖掘,和她做一件事內在驅動力挖掘....
就寫到這吧,孩子成才需要的因素有兩大方面
內因:孩子自己驅動力—基因素質—父母引導
外因:學校—老師—環境
哲學告訴我們,內因是根本,外因只是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