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目前仍在洶湧中,牽動著每個人的心。災難可能會給我們留下陰暗、消極的記憶,但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思考和反思。

特別是作為父母,我們也希望孩子們能在這場災難中得到有益的東西。面對疫情,我們能為孩子做些什麼?在這篇文章中,我整理了六點與大家分享。

讓成人和孩子共同在災難中思考和成長。

第一點

了解疫情相關的知識和

人類與傳染病抗爭的歷史

每天醒來,快速遞增的醒目數字都讓人誠惶誠恐,但我們也應該科學、客觀地認識傳染病。

學習並不只是發生在學校,面對疫病的傳播,孩子一定有很多為什麼,這時花些時間認真作答,面對孩子的刨根問底,就和孩子一起查查資料,共同追究一下答案。

世界非常奇妙,科學的世界更是在這種時刻敞開了神祕的天地,我們可以給孩子解釋病毒傳播和人類發現如何戰勝病毒的傳奇,從康熙即位的好運氣到牛痘的發現,從病毒和細菌的區別,讓孩子們更加生動地接觸知識,展開學習的興趣。

比如,2009年的H1N1流感(俗稱“豬流感”),世衛組織評測為疫情最高級別六級,全世界有幾千萬人被傳染,最後因病死亡超過了上萬人,疫情持續長達一年。

人類與傳染病的鬥爭持續了幾千年,從史前矇昧到科學時代的探索,人類所經歷的故事足夠精彩,也足夠孩子們探究一番的。

下圖為1970年代以後發現的主要傳染病。

第二點

幫助孩子發展社會參與感

從成長規律來看,孩子進入小學後,其社會性成長進入了關鍵時期。

藉助此次疫情,我們可以與孩子共同了解國際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紅十字會等相關組織,查閱其網站(都附有中文內容);通過了解疫情相關的一線工作者的敢於擔當,盡職盡責,也可以適當培養孩子的“志願者意識”。

人類的志願者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小培養。在不少發達國家,志願者往往是國家文明程度的體現,也是國家的一種財富。在這些國家,很少有人一生沒有做過志願服務的。

在平時生活中,幫助宣傳保護環境,提醒大家注意保護身體健康、環境衛生等等,事情雖然不大,卻很能鍛鍊青少年的能力,讓他們心中對志願者活動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形成服務社會的觀念。

第三點

學習保護自己的知識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也許,孩子平時有一些不太好的衛生習慣,常常被家長嘮叨,請記住:孩子是需要引導的。

這個時候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機。正確的衛生習慣和細節、足夠清晰的技術指導,這將會使他或她受益終生。

比如,掌握基本的生活衛生常識:了解戴口罩、洗手等正確方法。

傳染病的高發時期,戴口罩既保護自己,不被別人感染,也是當自己有了呼吸道症狀時保護身邊人的有效措施,就好像給自己的呼吸系統設定一道“過濾屏障”。

每年10月15日是世界洗手日。據統計,每年全球有超過350萬兒童因為腹瀉和肺炎無法迎來他們的5歲生日。肺炎與腹瀉,這兩種疾病已成為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正確的洗手,能降低孩子們患腹瀉、呼吸道感染(上呼吸感染、肺炎等)等疾病的機率,能挽救上百萬兒童的生命。

據專家介紹,九成人洗手方法並不正確,只能將手部細菌清除18%左右,而“六步洗手法”能將細菌清除90%。按照世衛組織釋出的手衛生指引,把雙手洗淨最好採用“六步洗手法”,從淋溼雙手、搓洗到把手擦乾,大約需要40秒。

這些不經意的細節如果處理不當,反而使預防無效,甚至增加染病風險。所以讓孩子早知道,早學會,早養成習慣,就能早受益。

通過疫情,改進衛生習慣,注意生活細節,也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第四點

培養孩子對災難的應急技能

禍不單行,疫情發生的同時,四川等地又發生了5.1級地震,福建莆田發生火災……災難總是突如其來的,海嘯、火山、地震、颶風,甚至火災都可能在未來發生,我們不知道孩子將來會面對什麼。

每當災難降臨時,未成年人又往往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弱勢群體。

《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災害——每一種影響背後,都有原因》一書中寫到,亞洲仍是受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大陸。2000 年至2010 年,非洲、亞洲和美洲因災死亡人數達到總災害死亡人數的87%。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統計,女性和兒童在災害中死亡的概率是男性的14 倍。

因此,增強防災減災意識,識別災害風險,掌握避險逃生技能,是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都認同的重要措施和方法。

▲日本在進行地震火災疏散演習

雖然學校在緊急疏散演練中有所涉及,但是家庭教育中仍有很多的發展空間,而且做起來並不難,關鍵是否有這些意識。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知識儲備,可以通過與孩子通過閱讀繪本、科普視訊等各種資源學習相關知識,降低受傷風險。

我們應該意識到防災減災教育不僅在學校、社群和社會,更應該在家庭。

家庭生活遭遇突發的“小變故”如何不演化為“大災難”,也有賴於成人平時的言傳身教。

每個孩子的發展都需要引導,技能需要培養,而不是憑空而來。雖然各個家庭情況不同,相信遵循這個思路,您會發現有很多需要和您的孩子共同學習和思考的新領域。

比如,老人與孩子在外突然“失聯”,孩子知道如何應對嗎?家人突然在家中生病,孩子知道如何處理嗎?

這個時候,優先應該做什麼,應該怎樣聯絡,怎樣呼救,如何確保自身安全?這些細節,準備需要事先有所預料。

第五點

學習家務,拓展生存能力

平時家長往往捨不得讓孩子幹活,學習總是佔據了孩子日常最重要的地位。現在時間寬裕的情況下,剛好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家務能力等生活技能,補足平時教育中可能存在的短板。

面對非常的局面,吃好喝好、增強體質成了我們抗擊病毒、保衛自己的有效手段。

與其苦惱於餐館關門、外賣減少的不便,不如全家齊下廚,享受親子廚房時間,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種學習方法。

請千萬不要低估孩子們做家務的巨大潛能,只要引導得當,他們往往非常願意嘗試。但有三點需要注意。

1. 做好付出一定學習代價的心理準備。損耗一些食材或者個把碗碟,請在心中保持“冷靜”,控制好情緒。

我們要想清楚:人非聖賢,誰能保證不走彎路,生來就會呢?相比孩子真真切切地成長和進步,這些“小損失”都是值得的。

當然,也可以有預見地減少損失,比如講清楚每個環節和注意事項,把真正貴重的器具收起來,找一些替代品都是不錯的方法。

2. 要將危險始終保持在可控範圍內。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特點、已有技能基礎和自身家庭條件有步驟實施,千萬不要一蹴而就,過分高估孩子學習能力。

家務技能是需要逐步培養,逐步增強信心的過程。安全第一,不要因小失大。刀具、用火、工具使用和食材處理等等諸多環節,要認真考慮,講解清晰,多次演練,耐心細緻,貼身保護。

建議家庭成員中最勝任的人來擔當指導和協助孩子的工作。

3. 抓住參與“食育”的良好契機。自己親手做的飯菜最香甜,這個體驗尤其對孩子有效。

讓孩子參與廚房工作,潛在地影響他們對食物營養和美味的偏好,孩子會非常願意嘗試自己參與制作的美食。

在掌握正確使用廚房工具、避免食用生蛋生肉等家庭基礎安全知識之外,如何培養孩子不挑食,學會營養均衡的良好習慣,珍惜食物,達到“食育“目的更需要家長費心。

第六點

與孩子一起重新認識世界

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人權意識

請大家先看這次疫情中,一所日本小學給家長們的一封信。

譯文如下:

各位家長: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涉及到的尊重人權意識問題相關的通知(及請求)

相信各位家長已經從新聞等渠道,了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自12月起發現的冠狀肺炎,正在逐漸呈蔓延之勢在世界各國發生。和流感一樣,漱口、洗手、戴口罩均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在這個流感肆虐的季節,請大家尤其需要注意。

另外,由於新聞、網站上訊息擴散範圍極廣,對於中國、中國武漢市、中國其他地區以及針對中國人民的批判、歧視言論亦會出現。

我們懇請您在家庭中,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注意用言,並培養孩子正確的人權意識。

開學後,肯定會有許多湖北、武漢的學生陸續返回學校。但他們所承受的心裡壓力可想而知,網路輿論已經使無辜的湖北人受到太多的批評與職責。

但作為家長,有必要樹立正確觀念,引導孩子尊重其他國家、地區人民及其生活習慣。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在提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我們誰也不知道下一場災難會在什麼地方發生。

今天我們嘲笑別人,有可能明天我們也會被別人歧視。

▲此次疫情中,日本為中國捐贈的物資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這句話說了很多年。其實不但是環境,在“地球村”時代,每一個公民都是我們共同的“夥伴”。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支援的不僅僅是物資和捐款,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精神上的關愛和支援,善待周圍的“無辜者”,面對災害,我們能做的最多的是自救和互助。

孩子的純真善良是人性中特別美好的部分,但現實中,這種純良有時卻可能遭到成年人的漠視,認為這種善良無用、沒有價值。

其實,善良無錯,不過是有些人在成長中將這些寶貴的東西丟失了。幸好,我們有孩子,我們可以一起學習,重新站在他們的高度去發現。在特殊時期,需要學習的不僅是孩子,更重要的是我們。

END

撰文:秦嵐,大學日語教師,日語專業碩士,管理學專業博士生,日本繪本及兒童文學翻譯作者,8歲女孩媽媽,對日本教育持有獨特見解。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這3種性格的爸爸最“毀”娃,若一條沒佔,孩子將來更容易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