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的七號,也就是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剛開始的時候,重陽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據傳到漢代的時候,由一位宮中侍女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到唐代,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
古時,重陽節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所以說每年的九月初九,也是我們向老人表示感恩和尊老敬老的節日,所以重陽節我們也稱之為老年節。
事實上,尊老、愛老的傳統並不是中國獨有的,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設立了自己的“老人節”或“敬老節”。比如,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一是日本的“敬老日”, 每年6月21日是加拿大傳統的“尊老節”,每年5月8日是南韓的“父母節”,每年9月美國勞動節後的第一個星期日是美國的“祖父母節”,還有智利、希臘、法國等許多國家也都設立了自己的“老人節”。說明全世界都在倡導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
不少家長也都覺得,應該給孩子進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可如果只是空洞地告訴孩子,要尊敬老人,似乎顯得比較蒼白,也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給孩子進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呢?其實,家長們可以這樣來做。
一、身教重於言教,家長要以身作則。
都說孩子相當於父母的影印件,父母所有的言行都會通過孩子影印下來;孩子這個影印件如果出了問題,那麼就應該到父母這個原件上去找原因。所以如果想讓孩子學會尊老愛老,家長首先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尊敬老人。
比如說,出門之前、回家之後,父母不忘先跟爺爺奶奶打招呼;家裡遇到事情的時候,能主動徵求爺爺奶奶的意見。如果和爺爺奶奶意見不一致的時候,能夠以婉轉的語氣進行解釋;遇到節假日的時候,能夠陪著爺爺奶奶外出散心,等等。
當然,家長對於老人的尊敬不只侷限於對有血緣親情的老人;在公共場合,遇到陌生的老人同樣要做到尊老敬老。比如在公車上讓個座,上下樓梯時讓腿腳不便的老人先行,等等。
只要家長平時能夠做到以身作則,孩子在這樣尊老的環境下,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做到尊敬老人的。
二、樹立榜樣,通過故事形象來引導。
無論中外,都有很多故事是描寫尊老敬老的;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利用故事中的內容、形象,來進行引導。
比如說在繪本《先左腳再右腳》中的主人公巴比,就是一個關心爺爺的好孩子。巴比的爺爺中風了,經過治療後回家了、卻不會走路了。巴比耐心地陪著爺爺,耐心地說著“先左腳再右腳”,終於讓爺爺重新學會了走路。
又如在《爺爺的幸福口令》這個故事中,描寫了爺爺晚年和小孫子一起度過的一段幸福的人生,讓讀者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和濃濃的愛。在這些繪本的薰陶下,孩子們也會對爺爺奶奶表達出自己的愛意的。
當然,學習的榜樣不僅僅侷限於故事中的形象,日常生活中的小夥伴更是很好的榜樣。和懂事的好朋友一起,經常陪爺爺奶奶聊天,給爺爺奶奶說說自己覺得好玩的事情,幫助爺爺奶奶做一些小事情,都是尊老敬老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