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
自從當了媽,突然發現,帶娃的群體一下就湧出了許多,最集中的地方,莫過於社群小公園。一到好天氣,這裡總是能看到大大小小的孩子,由各個家庭成員抱著、拎著。
娃們一聚到一起,就會有三六九等的區分,當然,不是說孩子的身價多少,而是素質的差別,而這些差別多集中的帶娃人的身上,而且以寶媽或者姥姥、奶奶居多。
畫面一:
三個小孩為了一塊好看的石頭打了起來。
A媽媽顯然是憤怒不已,三個孩子,兩個一夥欺負自家的娃,這種氣怎麼忍得下?於是,完全不顧剛才彼此的嘻嘻哈哈,直接抱起大罵:“一塊破石頭,至於的嘛?能玩就好好玩,不玩滾回家去。”話罷,也不顧周圍人的尷尬,和孩子的大哭大喊,轉頭就走。
而此時,B媽媽蹲下身去對女兒說:“寶貝,媽媽知道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很難,可這塊石頭,並不屬於你或者他人,而是人類共同擁有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沒人輪流欣賞它,最後把它放回到原處去。”
C媽媽站在自己孩子的面前,指著兒子手裡的石頭問:“這是誰的?”“B先發現的”“他先發現的怎麼會在你手裡?”“我幫她搶回來的啊,要不就讓A拿走了。”“B同意你這樣做了嗎?”“沒有”“那你還給她”“我搶來的是我的了”“哼,你搶來的就是你的?那好以後吃飯我也搶你的,玩具我也搶你的,行不行?”C搖頭。“那好,你把石頭還給B,我查三個數,1.2.3.”。C扔掉了手裡的石頭。
三個寶媽,三種不同的教育方法,寶媽們的素質也不言而喻,被暴露無遺。
其實,無論是玩具,還是其他的東西,都存在三種不同的情況、三種對待的方式。這一點,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應該清晰明辨,這關係到一個孩子未來的處事之道,也體現出了一個家庭的素質和氣質。
1.自己的
如果斷定是自己的東西,那請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決定,她想要分享也好,想要獨佔也罷,父母都不應該干涉,因為那是孩子的東西,他有處理自己東西的權利。
父母這樣做,即是給了孩子掌握自己的權利,也是在鼓勵孩子,個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但與此同時,父母也應當在適時的時候教育孩子“與他人分享的快樂”。
2.別人的
如果是別人的東西,人家願意和你分享那我們就接受,並表示感謝。如果不願意分享,那也是人家的權利,我們不能哭,也不必鬧,更不能搶奪他人的東西。
3.大家的
所謂大家的就是兄弟姐妹或者同學之間共有的東西,也包括公共場合的東西。對於這類玩具也好設施也罷,家長要嚴禁孩子肚子霸佔。可以和他人輪流玩,也可以與其他想玩的人相互交換。
如果以上三點做好了,在小朋友們彼此交流和共處的時候,家長就能輕鬆應對常見的小朋友間的彼此“鬧劇”了。
結束語:家長的懂禮和素質,深深影響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是一個孩子未來健康成長的基石。所以,作為孩子的監護人,這點決不能輕視,因為它不僅僅是面子的問題,更關係到一個家庭的整體形象,一個國家的整體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