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君君的奶奶去世了,他站在黑白相間的靈堂裡,呆呆地看著前來弔唁的人哭的稀里嘩啦的,回過頭他又看到了那張放在桌子上的毫無聲息的奶奶的照片,他忽然覺得有些害怕,便不自覺地往媽媽的身後躲去。

"媽媽,我好怕啊!"君君的聲音有些瑟瑟發抖。

"君君,別怕,媽媽在呢。"媽媽安慰道。

"可是媽媽,他們為什麼要哭呢?"

"因為他們想奶奶了啊。"

"想奶奶的話去看她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哭?"

"因為奶奶她……走了。"

"走?走去哪裡?"

"君君聽話,別鬧。"

面對孩子的不解,君君媽媽並沒有跟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們要哭?"以及"奶奶去了哪裡"

在中國,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很避諱跟別人討論死亡的話題,在孩子面前更是如此,討論死亡對於中國家長來說,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情,就連諧音的"4"都會想辦法避開。但是我們卻忽略了,我們每個人從出生的時候開始,就已經註定了要經歷死亡,我們越是對孩子閉口不談死亡,越讓孩子覺得這件事情不可理解、不可接受。

懵懂的小孩子總有一天要以某種方式去接觸"死亡",可能是爺爺奶奶的去世,或者是家裡的寵物狗、寵物貓的死去,他終究會問你:"爸爸,死是什麼意思?""媽媽,你說為什麼人會死呢?"

而作為父母的你,要怎樣去跟孩子解釋,死亡是什麼以及人為什麼會死呢?父母們要意識到,死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必上的一課。

死亡教育是什麼?

死亡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正確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讓孩子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中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可以消除孩子對死亡的恐懼、焦慮心理,教育孩子正確、坦然地面對死亡,為處理自我之死、親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死亡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在《西藏生死書》裡說過一句話:我們是一個沒有死亡準備的民族。

首先,死亡教育可以讓孩子更好地認識生命

薩瓦特爾說過:認識死亡,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沒有對死亡的認識,就沒有對生命的敬畏。孩子之所以把死掛在嘴邊,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死意味著什麼。

華東師大一份調查報告顯示,63%的家長難以接受向自己的孩子開展和死亡有關的活動。

幼兒園裡六歲的小新,常常把"死"掛在嘴邊,逢人就說"你要死了!"不然就是跟小朋友說"我跟你們說,我奶奶昨天死了!"小朋友都會反問他:"為什麼會死啊?"但是他也答不上來為什麼。

結果放學的時候還是他奶奶來接的。

因為孩子不能理解死是什麼意思,所以不知道死亡意味著什麼,逢人便說"你要死了"。

《奇葩說》的邱晨,得了癌症,面對死亡,她沒有抱怨,也沒有因此頹廢,而是努力積極地尋求改變。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開始早睡早起,鍛鍊、讀書,認真對待生命裡遇到的每一個命題,當然也包括死亡。她說:"死亡才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

只有認識到生與死,才能更好地認識生命。

其次,死亡教育可以讓孩子更加珍視自己的生活

死亡教育,就是自我察覺和自我重塑,只有經歷過死亡的洗禮,才能真正明白生命的意義,珍視父母給予的一切以及自己的生活。

我們總認為,只有把死亡跟孩子隔離開,才是對孩子最大的保護,但是,這個卻對孩子造成了更大的傷害。

在《少年說》裡,韋昌鎬曾經患有抑鬱症,2017年六月,當他走向湖中想要結束生命的時候,他突然有了生的慾望。他說:"在那片冰冷黑暗的湖水裡,我才意識到自己對生命的愛與渴望。"

巴雷特說,只有認知死亡,才能夠樹立正確的、健康的價值觀。

最後,死亡教育可以讓孩子避免走向極端

缺失死亡教育的結果,是遺憾的,孩子膽小、恐懼,並且漠視生命。生活中已經發生的或者正在發生的事情,都在告訴家長,死亡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更加聽話或者是保持安靜,會告訴孩子:"晚上哭的話會把鬼找來的。"家長的這種錯誤引導,會讓孩子把死亡以及魔鬼捆綁在一起,從而變得膽小恐懼。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班裡面一位女同學跟她男友分手之後,竟然用刀片在自己的手臂上刻下了男友的名字,這種自殘行為也著實讓我覺得費解。

一件件,一樁樁事例,都在告訴父母,缺失死亡教育的可怕。

父母如何對孩子做死亡教育?第一點,客觀分享,具象解釋

父母可以跟孩子客觀解釋一下,死亡就是人的身體功能停止,比如說我們的心跳、呼吸甚至思考都停止了。就像生活中一朵花它枯萎了,是因為它身體各方面的功能都不再動了。

家裡養了幾條金魚,孩子很喜歡,每天都會定時定量地給金魚喂飼料,久而久之,孩子就對金魚有了很深的感情。

忽然有一天,魚缸裡面的金魚翻白,任憑孩子怎麼撥弄,它們都是一動不動地,這時候孩子跑過來說:"媽媽,浴缸裡的金魚怎麼不動了?是不是生病了?"

這個時候你如果只是簡單地跟孩子說:"因為金魚死了。"孩子也不能理解死了代表的意義。

你可以跟他說:"因為它們身體功能都停止了,不吐泡泡了,也遊不動了,所以它們就死了。"

第二點,藉助工具,形象說明

對於死亡的解釋,客觀的解釋只是表面的講解,家長還可以藉助一些工具來跟孩子說明,比如說繪本、看視訊等,為孩子開展生死教育。

比如說《湯姆的外公去世了》、《一片葉子落下來》這一本書,通過故事讓孩子了解到死亡的意義;再比如說看哭全球的《尋夢環遊記》,裡面對於死亡的解釋可以讓孩子更加透徹地了解生與死的意義。

第三點,關注情緒,坦誠表達

通過以上的教育開展,讓孩子充分體驗分離、死亡的悲傷,讓孩子能夠具備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當孩子再發生親人離世的時候,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悲傷情緒,並且也要適當開導孩子,使孩子能夠感受到生命的溫暖和勇敢。

在靈堂上,告訴孩子:不要怕!這是因為身體各項功能的停止,所以就會走向死亡,所以活著的人應該要更加珍惜生命。哭泣,是表達了自己的悲傷,以及對逝去親人的緬懷。

第四點,正向引導,綻放精彩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死亡不是生命的盡頭,遺忘才是,對親人的思念是人之常情。要讓孩子學會熱愛生活,積極勇敢地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兒童生命教育讀本《壽命圖鑑》中提到過,因為了解生命,所以才會更加努力認真地活著。

死亡教育,讓我們的每一個家庭發生了變故,對孩子的死亡教育一刻也不能停止,地上的落葉、離去的寵物以及我們逝去的親人,這些都是對孩子的死亡教育。

喬布斯在他十七歲的時候,就已經接受了美國著名的死亡教育,使他明白了生命的意義,並決定了要"向死而生"。2005年的時候,在一次演講中他說:"從那之後,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上都會對鏡子裡的自己說: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如果我們能夠讓孩子正視死亡,也許就能幫助孩子多一份對生命的理解,多一份對生命的敬畏之心,也會多一份珍視,讓孩子學會珍惜自己生命中每一刻的時光。

因為生活中的我們以及孩子,隨時都可能直面死亡,而好的死亡教育,會讓孩子更加珍愛生命。

不要忌諱在孩子面前談論生死,避而不談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沒有思考過死亡的人生,不會體會到活著的價值,那些被遮蔽在死亡之外的孩子,其實比直面生死的孩子更加危險。

智慧的父母不會避諱跟孩子談論死亡,只有通過言論,"死亡"才會漸漸地進入孩子的意識中,變成可以面對的存在。

死亡教育,是我們欠孩子的一節課,也是人生中必上的一節課。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媽媽“這樣做”,孩子越優秀!現在看到太及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