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路邊一個小男孩站在零食攤前不走讓媽媽買一個奧特曼包裝的小零食,媽媽買完,就準備自己拆開包裝拿出吃的餵給小男孩,小男孩急急的嚷嚷著:“我來我來,我自己拆。”

媽媽說:“你不會,包裝皮不衛生,你又沒洗手,我餵你吃。”

小男孩開始急切的說:“讓我自己來,我自己拆。”

媽媽嚴厲的拒絕到:“不行!”

小男孩一臉的不開心與委屈。等媽媽撕了包裝拿出吃的遞給小男孩的時候,小男孩卻很生氣的說:“不吃了!”

這時的媽媽也生氣了說:“你剛才嚷著要吃,買了你又不吃,你怎麼總是這麼三分鐘熱度呢,以後能幹什麼啊?”

這種情景有沒有覺得很熟悉呢?大家生活中是不是也遇到過,或者本身就經歷過這種情況呢?

那麼你們會有什麼感想呢?會覺得孩子在無理取鬧嗎?還是覺得這個媽媽沒有尊重孩子的想法?

或許這個小男孩一開始就是衝著奧特曼的包裝買的零食,他想要的只是自己拆的過程,親自保留奧特曼的喜悅,而不僅僅是把東西吃到肚子裡。零食是答應買給孩子的,孩子有權選擇如何吃或者用,可這位媽媽卻剝奪了他這個權利,甚至還破壞了孩子心愛的奧特曼包裝。如果這個孩子就是你,你會有什麼心情呢?

玩具店裡,一位媽媽拿著拼圖展示給孩子看說這個好,這個鍛鍊智力還好玩,旁邊的爸爸拿著變形金剛說這個好,小男孩都愛玩這個,可是這個小朋友卻指著旁邊的小黃人說:“我就想要這個。”

可是爸爸媽媽卻極力反對說這就是一個卡通玩偶,什麼功能也沒有,要這個有什麼用?還是這個拼圖好,或者變形金剛,要不兩個都買?小孩還是堅持說:“不,我就要這個小黃人!”結果還是被他的父母以為他好為名強行帶走買了他們認為好的。

結果雖然也是給買了玩具,但是孩子卻一直都是不高興根本沒有接受這個玩具,在孩子心裡不但今天玩具沒買而且還受到了父母的打擊。

原本我們是想更愛我們的孩子,但似乎我們認為的愛給孩子帶來的卻是一種傷害。

父母之愛在現實中往往使孩子失去了發展自己的自由,而父母自身似乎也很難容忍讓孩子自由,換種角度看似乎是父母沒有足夠的耐心接受孩子的自由。

心理學上有一種家庭教育的矛盾情景,叫“假性互惠”。指的就是抱怨子女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的父母,常常就是對孩子任何獨立思想與行為大加壓制的人,以至形成“惡性迴圈”,讓家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假性互惠中的家庭看起來是一家人和睦,父母替子女考慮,子女替父母著想,但實際上,每人都是受壓抑與限制的,都沒有舒暢的情緒。

我們的童年經歷中都會有一些不被在意和不受尊重的時候,有些會讓我們很傷心印象深刻,有些可能沉浸在潛意識裡,不被發現,但當我們長大為人父母之時,我們似乎不經意間用了曾經自己經歷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孩子而不自知。

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弗羅姆說過:“愛”同我們掌握其他的藝術一樣,它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他認為:每一位父母也必須透過學習並付出努力才會懂得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趨向獨立的一個過程,包括思想上和行動上的。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探索獨立的自由被阻斷了,那麼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學習和發展的能力。

在培養孩子中學習是重要的,但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獨立、自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才是讓孩子擁有強有力而幸福人生的基礎。

給孩子充分發展潛力的自由,充分認知的自由,讓他們從中獲得滿足,那麼他們的內心就會豐盈充滿喜悅,從而更能尊重別人,遵守規矩,對生活充滿熱情。

6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熊方丹:自制小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