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很多有二胎家庭的父母,也許會碰到這種情況:孩子都已經很大了,也很久沒有尿床了。但是家裡有了弟弟妹妹不久之後,孩子再度出現了尿床的現象,這讓父母非常的不理解。

舉個例子,有個5歲多的孩子,家裡有了妹妹之後,他覺得大家都圍著妹妹轉,他自己被忽略了,這讓他非常的不爽。他在潛意識裡很渴望,能夠再度變成像妹妹那樣的孩子,因為這樣他就有可能得到家人再一次的關注和照顧。

再度變成小孩子的渴望,會導致他在外在的行為上,變得真的像個小嬰兒一樣的行為,精神分析將此稱為退行。退行有很多種的形式,最能引起父母關注的其中之一,就是尿床。

所以,這個孩子是在透過尿床,來向父母表達他失去關注的失落情感。

但不少的父母會對孩子的尿床大加訓斥,然而訓斥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而是你要看到這個孩子在透過尿床的行為來跟你表達些什麼。

(01)

先說個催眠大師埃裡克森治療青年小夥子尿床的案例。

話說有位小夥子,一直有尿床的情況,他服過大量的藥物,嘗試過很多的方法,都沒能給杜絕尿床的問題。這個問題深深的困擾著他,他不敢離家在外過夜,還可能會因為遺尿症而不能入伍服兵役。

後來,埃裡克森接待了他,給他做了深度催眠。

埃裡克森告訴他,回家之後,去臨近的城市找個酒店住上三天。在這三天裡,他要待在房間裡不出來,三餐都請服務員送到房間。而且還要他想象,當服務員來打掃房間發現了床單的尿跡,就像他的媽媽來給他收拾床單時,他那種不安和難堪的情景。

埃裡克森讓他要仔細的去想象這些畫面,尤其讓他去體驗那些無法避免的羞恥、焦慮和恐懼反應所帶來的巨大痛苦。

於是,這個年輕人就按埃裡克森說的去做了。幾天之後,他詳細向艾瑞克森講述了他在旅館裡的神奇的變化,他不再尿床了。

他自己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他對埃裡克森說:“在旅館,我幾乎要發瘋了,努力想尿床但又總是不能。我甚至喝了很多水,但還是沒有用,再也沒尿床了。我是那麼的害怕,退了房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埃裡克森並沒有去解釋其中的緣由,而是回答他說:“不再尿床,開始享受乾燥的被褥,這就是發生的事。”

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兩個星期過後,這位年輕人被批准了入伍服兵役。艾瑞克森調侃了一句:“這次焦慮的是,他母親是否能適應孩子離開後的生活。”埃裡克森的這句玩笑話,說出了這個案例中問題的核心。

這就是孩子在利用身體的症狀控制和父母的關係。而最根本的是,孩子想透過這個症狀向父母表達他的一些情感,一些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內容。

比如這個案例中的年輕人,他最想表達的可能就是:我想離開母親獨自生活。但是離開媽媽而對立的想法,讓他覺得焦慮,他擔心媽媽承受不了。所以,尿床的症狀,既呈現了他想離開媽媽生活的想法,也緩解了他既想離開媽媽又擔心媽媽受不了的內心衝突,還表達了他對於媽媽過度控制自己生活的反抗和攻擊。

埃裡克森避開了年輕人的尿床問題,而是給他製造了一個遠離媽媽掌控的環境。尿床,不過是他用來對付媽媽的工具,一旦離開了這個環境,也就不再需要使用這個工具了。

(02)

孩子對自己身體任何一個部位的失控,都很容易令到父母感到驚慌,因為父母會擔心孩子出了問題,這也似乎意味著父母做得不夠好,父母就越發的焦慮。

一個到了學齡期的孩子,如果還經常出現尿床的現象,很有可能是在向父母表達他的焦慮,他可能遇到了一些他無法控制的事情。比如,家裡的弟弟妹妹出生了,或是搬家去了新的環境,又或是家裡某個經常照料他的親人去世了。

孩子們知道父母最在意的,就是他們的身體。所以,當孩子遇到了無法控制的事情,又不能或不會用語言來表達他們情感的時候,他們也許就會用身體上的“症狀”來和父母溝通。

尿床,是孩子希望和父母的溝通可以水到渠成。

所以,父母可以把孩子呈現的問題行為,看成是一種溝通,孩子透過這個行為想和我溝通什麼呢?

還有這樣一個案例。

有個8歲的女孩,因為父母的工作調動,搬到了新的生活環境後,就開始出現了尿床。父母不理解還訓斥了孩子,但是孩子尿床的情況卻越來越嚴重。

在嘗試了各種藥物調理都沒有辦法之後,最後父母帶她去約了心理諮詢。在一段時間的心理諮詢後才知道,女孩在新的學校受到幾個同學的排擠和欺負。但是,女孩不敢告訴父母和老師。

她自尊感急劇下降,不僅是因為不能適應新學校的焦慮,被同學排擠和欺負的恐懼,還有她對自己尿床的羞恥感。這些都讓她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價值和力量,這又導致她在學校的時候,更容易吸引其他的孩子來欺負她。

所以,這個過程中女孩承受了很多疊加的壓力,如果她的父母能夠接納她的尿床,不因此而指責她,就已經是在給她很大的支援了。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最初出現尿床現象時,能夠嘗試去理解孩子尿床背後想要表達的情感,孩子的情況就不會往糟糕的方向走。

(03)

楊瀾曾經在節目中給觀眾講述她小時候尿床的故事,她說半夜發現尿床後,也不敢叫爸爸媽媽。早上她看見爸爸在外面曬自己的被子,她不好意思跟爸爸說被子能不能不晾在外頭,不要把自己尿床的事讓別人知道,她爸爸就同意了,把被子晾在家裡。

楊瀾說完這個故事的時候,還特意向著鏡頭鞠了一躬,感謝父親一直幫她保守著這個秘密。她說,是父親的支援和關心讓她走到了今天。

所以,即使我們不能理解,也可以試著接納,這會幫助孩子減少和淡化他的羞恥感,增加他的自尊心和可控感。

當孩子出現尿床的時候,尤其是到了學齡期的、年齡大一些的孩子,父母就要留意,孩子是不是有一些疊加的壓力,他不能處理而導致了尿床的現象。如果尿床的現象頻繁的發生,那很有可能是孩子在表達他的焦慮和煩惱。當然,孩子也可能會通過出現其它的身體症狀,來和父母進行溝通。

面對尿床的孩子,父母要儘量保持淡定,只是把孩子尿床當做是一個生理的正常現象。

就像黃磊曾在微博上提到他的做法,女兒尿床後,他就對女兒說:“你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要尿尿,然後就找衛生間,找啊找,找啊找,終於找到了,然後你就尿尿,然後你就覺得涼涼的,然後你就醒了……”

此外,也不要因為孩子哪天沒有尿床而表揚孩子。因為這會無意識地給孩子傳遞一種認知,他們會以為尿床就是錯的、是不好的,這會加重孩子的焦慮感和羞恥感。

(04)

我們都知道理解很萬歲,但卻不一定知道該如何理解孩子的行為。同一個行為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身上呈現,可能會有不同的原因和動力。

我們常常會透過行為的結果來判斷行為的好壞,這容易讓我們忽略了行為背後的動因。如果我們只是用獎懲來對待孩子,我們就忽略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他所習得的經驗、他所體驗的情緒,也忽略了這些經驗和體驗對他日後的影響;如果我們只是關注行為本身,我們就忽略了成長的動力。

再說個和屎尿有關的故事:

19世紀末,馬車還是倫敦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也因此產生了一場“馬糞危機”。有記載說,當時的整個倫敦城,條條大街都堆著馬糞和馬尿,不僅氣味難以描述,還佔用道路空間,引發交通事故。

當大家把注意力放在屎尿問題上的時候,有人把注意力放到了汽車上。結果,20世紀初汽車出現並被廣泛使用,“馬糞危機”隨之消失。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光想“屎”,還要看需求。屎尿的存在,是一種需求的隱藏,正如我所說的:尿床,可能是一種溝通。找到了需求,問題就不再是問題。

22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幼兒園人造草皮翻新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