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看到facebook上把人分成了56種性別,覺得很有意思,特意去查了一下,發現有好多名詞都需要專門百度才能理解。其中有一項叫做跨性別者,意思是自我性別認定和出生時性別不同。跨性女就是出生時為男性,而現在自我認同為女性,跨性男則正相反。

Facebook專門設定了這樣的性別分類,意味著一種態度,是對這些跨性別者的接納。以開放的態度去擁抱差異,這誠然是社會的進步。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上說,這種跨性別者又被稱為性別認同障礙,即無法認同自己出生時的性別。不論社會怎樣發展,我們能夠以怎樣開放的心態去擁抱不同,這種性別認知障礙,對於孩子而言都是不利於發展的。這樣的孩子將在很長的期限內處於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痛苦中,這種內耗會限制孩子的成長,也會引發很多潛在的心理問題。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對性別認同障礙進行預防是很有必要的。

研究表明,影響兒童性別認同發展的因素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先天的生物因素,包括荷爾蒙、染色體遺傳特性、大腦發育等;另一方面是後天的社會學因素,包括父母、教師、媒體、教育、同齡人團體、社會學習等。

生物遺傳以及神經生理因素為性別角色的形成提供了生理基礎,早期家庭教育則對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兒童性別角色培養的搖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

在兒童早期,兒童對於兩性的認識主要來自於對父母雙方的觀察。這個階段,男孩子透過觀察父親和與父親共同遊戲的過程,瞭解到男子氣概,也是由於對父親角色的認同和崇拜,他們會期待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而女孩子,在這個階段,透過觀察母親,開始瞭解到女性是怎樣的存在,她們會開始模仿母親的穿著打扮,在過家家中擔任母親的角色。這些都是早期性別認知覺醒的跡象。

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雙方有一方缺位,孩子的性別認同就可能出現問題。比如當一個家庭裡父親長期缺位,而母親又表現得比較強勢,則孩子就可能對男性角色產生不信任感甚至反感,進而希望自己是一個女生。當父親的角色缺位,而母親又非常柔弱的時候,孩子也可能因為對主要撫養者的模仿,而習得柔弱的個性。雖然父母雙方任何一方的缺位,都會對孩子的健康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但研究表明男性角色的缺位對孩子的性別認同發展影響更為顯著,也就是我們慣常所說的“喪偶式育兒”。導致這個情況的一部分原因是各個幼兒園的男女教師比例也存在嚴重失衡,一般是女教師多,男教師少甚至沒有。如果在家庭教育中,母親缺位,孩子還有可能透過和女教師的親密關係,彌補對於女性角色的認知,但是父親缺位的話,孩子就很難從其他途徑獲得男性偶像,從而形成正確的性別認同。這對於處於性別角色形成關鍵期的兒童來說,其影響往往是不可逆的。

“喪偶式育兒”帶來的負面影響當然不止於提高了性別認同障礙的可能性,但兒童性別認同確實是需要父母格外注意的。如果由於不可抗力,導致家庭中父母有一方缺位,則另一方需要思考如何從其他方面加以彌補,比如多讓孩子和其他同性親屬接觸,比如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有同性偶像的動畫片等對孩子進行引導,比如選擇有和孩子同性別教師的幼兒園。尤其要注意,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對另一性別進行矮化。在學前兒童性別角色教育的過程中,不要忽略社會大眾傳媒的影響,可引導它們積極參與,與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實行優勢互補,但同時也要警惕大眾傳媒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比如傳達出的一些對性別的刻板印象等。

最後,還要說一句,萬一的萬一,孩子由於生理原因產生了性別認同障礙,請依然認真愛他(她)。未來,他(她)也許要面對千難萬險,請用你的愛,給他(她)一個溫暖的童年,讓他(她)擁有這一生都夠用的勇氣。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孔融”一定該讓梨嗎————有關分享的另一種思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