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無關,圖片已獲授權)
家長問:孩子今年7週歲,父母因工作原因經常不在孩子身邊,現在是小學2年級,今年接到孩子媽媽那邊上學。
孩子一直以來吃飯慢悠悠,寫作業慢慢的,聽課不集中,考試也是倒數,經常說不了幾句話,動不動就不說話發脾氣。看見老師和長輩也不會主動打招呼。
感覺孩子特沒禮貌,還不懂規矩。
有什麼辦法能提高,愁死了。是不是要找心理醫生?
專家答:看到您對孩子情況的描述,可以想象您的著急和擔憂。您在考慮要不要找到專業的人來幫助孩子,這是個好主意。我來幫您把這個想法變得更加周詳和明確一些。
“心理醫生”是一個通俗和籠統的說法,其實包括了“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兩個類別。
精神科醫生是看病開藥的,就是根據病人的症狀來對症下藥;而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會協助來訪者探索症狀背後的內在原因。
例如,像您孩子這個情況,精神科醫生會透過問診、測評等方式,來看看孩子是不是存在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考慮“聽課不集中”這個症狀),或者情緒障礙(考慮“動不動就不說話發脾氣” 這個症狀),然後給予相應的藥物治療。
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則會和孩子以及父母進行會談,從家庭關係、孩子身心發展等各個方面,來探討孩子吃飯寫作業慢、容易發脾氣後面的原因,並評估孩子屬於哪方面的問題。
例如,您提到“孩子今年7週歲,工作原因經常不在身邊,今年2年級接到母親那邊上學”,這顯示:
1、孩子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遠離父母的教養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例如孩子的情感需求可能沒有得到滿足。難受了,沒有人安慰他/她;孤單了,沒有人傾聽他/她;挫折了,沒有人鼓勵他/她……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被忽視,那麼他/她甚至不會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當然也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那麼我們看見的就是他/她“動不動就不說話發脾氣”。
2、長期的分離,會影響親子關係的質量。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並不是父母把孩子生下來就能夠建立起來的,而是需要在日日夜夜的照顧和交流中培養起來的。如果孩子在小時候和父母長期分離,很可能會導致親子之間感情稀薄,關係疏遠。
經過評估之後,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會做兩部分工作:
1、和孩子進行定期會談對於較大的孩子,諮詢師會使用談話治療;對比較小的孩子,諮詢師可能會使用沙盤遊戲以及其他遊戲治療的方式。諮詢師會關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幫助孩子用語言表達這些感受,幫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
2、和父母進行定期反饋這叫做“家長工作”或者“父母指導”,目標是支援和幫助父母,提升父母做父母的能力。包括向父母解釋兒童的通常成長階段是什麼樣的,為什麼孩子現在會有這些症狀,以及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等等。
您可以先帶孩子帶公立醫院精神科或者正規心理診所(有衛計委發執照的那種)去做個診斷,然後再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進行心理諮詢。
這裡有個相似的案例,裡面的分析容易看懂又專業,可以幫助您瞭解孩子是怎麼回事:
如果您想對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的工作範圍有更多的理解,請看這兩篇:
本期回答專家:伊理雅通首席心理諮詢師唐迎嬋(臨床心理學碩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註冊系統註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