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句話反過來,是不是很適合眼下社會的一部分孩子?他們對父母,頤指氣使,絲毫不知感恩;對老師隨意頂撞,絲毫不知尊重;對長輩,呼來喝去,完全沒有素質。
有不少人說,對孩子別講大道理,沒用。
網上更有這樣一句話:聽了很多大道理,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難道你不聽很多大道理,就能過好這一生嗎?
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
這就像“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沒錢就變壞”這個偽命題一樣。
錢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人。
道理本身沒有問題。是你這個人出了問題。
不講大道理,如何讓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
很多時候,成人給孩子講的大道理,可能一時半會兒顯不出效果,但會在孩子心裡播下一顆種子。
這顆種子遇到合適的機會,就會生根發芽。
可是如果你連種子都不給孩子,他(她)拿什麼生根發芽?
一個人行為的改變,首先是他思想層面的改變。
思想層面他都沒有改變,你指望他行為怎麼去改變?
思想層面的改變未必立馬會帶來行為的改變,但如果思想層面不改變,行為改變很難。
你可以強迫他的行為作出改變,但終究不持久。
而思想層面透過什麼去改變?透過成人的諄諄教誨。
成人只有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這些大道理的種子,播到孩子的心裡,朝一日才會透過孩子的行為生根發芽。
你什麼道理都不告訴孩子,他在思想層面根本就沒有這個意識,你讓他日後如何透過行為做出來?世上哪有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我們來看一下心理學家們的研究成果,再回頭談我們要不要對孩子講大道理。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建立了情緒ABC理論,認為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B”。
也就是說,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C”,不是由某一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人對這一事件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B”所引起的。
比如,學校要求穿校服,小山和大黑都沒穿校服,他們都受到了老師的嚴厲批評:“已經提前通知了返校必須穿校服,為什麼不穿?”
第二天,大黑換上了校服,小山繼續不穿校服。
校規是同樣的校規,老師是一樣的要求,大黑和小山的行為卻截然相反。
在大黑心裡,穿校服是校規要求,而校規是必須要遵守的,從小爸爸媽媽就這樣教育他。
這個關於“規則性”的大道理,大黑心裡已經有它的種子,現在老師的要求恰似“澆水施肥”,那這棵種子抓住機會就會茁壯成長。
人只要在這個社會上生活,處處都有規則。
馬路有馬路的規則,“斑馬線”,“紅綠燈”,哪一個不是馬路的規則?遊戲有遊戲的規則,如何升級、如何打怪、如何換裝備,哪一個不是遊戲的規則?
各個規章制度是規則,各項法律條文也是規則。
心裡有了規則性,行為才會做出規則性。
而在小山眼裡,校服特別難看,他不愛學習還成績差,經常遲到,沒有目標,青春期的他想要表現自己、吸引女孩子的注意,唯有透過穿著打扮:留自認為酷酷的髮型,穿標新立異的衣服,買動輒幾百幾千的鞋。
從小爸爸媽媽缺乏對他這方面的教育。關於“規則性”這方面的大道理他也從來沒有聽過。他生活在衣食無憂、講究吃穿的家庭,在他的意識裡邊,吃喝玩樂最重要,他覺得或認為:這些外在的東西可以展現他獨特的魅力,體現他的水平。
他單單忘了他是一個學生,所有外在的東西都並不屬於他,不是他透過辛勤的努力打拼來的。他只是一個享受者,揮霍者。而這些大道理,他的父母未必也告訴過他。
或許,他的父母還會認為:老子的就是他的,我掙的就是給他花的,就是他將來什麼也不幹,我掙的也足夠他一輩子甚至幾輩子衣食無憂了。
所以,現在老師拿規則性這些大道理去要求他,給他講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時,事倍功半還是好的,最可悲的得不到理解、得不到認同,甚至得到的是,反丟了卿卿性命。
大道理要不要講?必須的。結合生活中的例項,透過點點滴滴的日子,言傳身教給孩子,掰開揉碎了講。
孩子小時候就像一張白紙,父母把底色打好了,老師再教育才會事半功倍。
如果父母為所欲為,或者放任不管,這張紙變得烏漆嘛黑,後期學校老師在上面塗什麼顏色,都只能顯示黑不溜秋。
你既然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即便你為他掙足了幾輩子的吃喝用度,也不能讓他成為一個只會製造垃圾的無用之人。不說成為精英,至少不能成為這個社會的累贅。否則,身為父母,你不合格,你也不配。
大道理要講,必須講。今日講,播下一顆種,明日才有機會收穫一棵苗。
如果種子播下,卻始終也未發芽,最少,你不悔恨,畢竟,你盡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