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張字條圖片,大致意思是一女子經常夜間以吼叫方式教育孩子,不僅影響到了周圍鄰居的日常生活,而且鄰居也擔心這位家長有虐童傾向便貼出了此警告。

這張字條讓廣大網友們發出了兩個完全不同的聲音,一種是跟鄰居一樣覺得這個媽媽不合格,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問題,而另一種則是為這個媽媽打抱不平,認為媽媽帶孩子不易,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才導致媽媽變成了河東獅吼的。

如果可以好好說話,誰願意吼?

無論是生活中朋友還是網上,均有很多爸爸媽媽表示都曾經控制不住地對孩子怒吼過,有些甚至是經常性吼叫孩子。2017年教育平臺調查得出一個驚人的資料,調研結果顯示:全國將近90%的家長都曾經吼叫過孩子。

一地雞毛的帶娃生活,總會讓原本溫柔可愛的媽媽在某一瞬間被家中這個小小的人兒所擊敗:

A:一個問題說10遍都不聽,媽媽怒吼了;

B:每次慢慢跟孩子說,告訴他危險的事情不能做,他偏去做,當看到孩子受傷了又心疼,又著急,忍不住就吼了;

C:當孩子不聽話、不乖的時候,就會控制不住地發脾氣;

D:好好說、小聲說,都沒有聽,等吼了才去做;

除了上面的A、B、C、D,還有E、F、G等等抓狂、不受控制的媽媽大有人在。生活也真的沒有想象中那麼理想,尤其是媽媽:又要工作、又要帶孩子、還要做家務,如果再加上沒有人搭或外力協助的話,媽媽的情緒失控是儘早的事情。

吼,確實可以在當下見效,但是吼多了,孩子就麻木、無所謂了;經常吼孩子還有可能會讓孩子有“被吼”依賴症。雖然“吼”見效快,可是卻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作用,並且會給孩子帶來重大影響。

忍不住衝孩子發火?

看看這位媽媽怎麼做的?

一位來自美國德州的媽媽Kelly之前也是這種狀態,孩子一惹事兒就是一頓罵,罵完自己又後悔,這樣發火+後悔的心情在生活中無限迴圈。

要知道Kelly可是一位育兒專家,在部落格上發表過很多育兒經驗。同時,她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三個寶寶最大的8歲,最小的1歲,還有一個3歲。

幾個月前,Kelly跟丈夫在廚房做飯的時候,3歲的孩子慢悠悠地走進廚房,伸出手來給Kelly看。她隱約看到孩子的手心裡有一坨黑黑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坨大便!Kelly整個人像觸電了一樣,大叫著朝存放尿不溼的壁櫥跑去。

在慌亂中,Kelly還不小心被另一個孩子亂扔的鞋子絆倒在地,狠狠地摔倒在地板上。本來跟丈夫一起幸福地準備著晚餐,結果現在一片慌亂……Kelly崩潰了,開始朝著兩個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們顯然被嚇到了,懵懂又無辜地看著她,小聲地道著歉。

看著孩子單純又無辜的眼神,Kelly決定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她得當個和藹的好媽媽。她在嘗試過很多辦法後發現,不讓自己對孩子們發火吼叫,真的太難了!

直到她發現了一個非常不起眼的東西——頭繩,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她利用這5根頭繩,不僅能讓自己跟孩子們和睦相處,還找到了控制自己情緒的竅門。

這個絕妙的辦法就是:

只要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時候,她就取5根頭繩套在右手手腕上;

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亂髮脾氣、吼叫一次,就移動一根頭繩到左手;

陪孩子做五件小事當作彌補後:

可以給孩子講故事;

陪他們玩一會兒;

輕輕地抱住他們;

說些悄悄話等等;

然後再將這根頭繩還原回右手。

這樣做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其實主要的原理就是利用頭繩起到視覺提示、警醒自己的效果。當一天結束後,Kelly發現5根頭繩都在自己右手的時候,那種自豪和欣慰就會成為她堅持的動力。

如果你是一個容易憤怒、情緒容易失控的媽媽,真的可以試試這個辦法!

父母也是人,總會有生活的壓力和情緒,當失望和煩躁交織在一起的時候,吼叫成為了一種發洩方式。

怎麼可以做到不吼?其實和平時的溝通方式有關,有了好鋪墊,很多事情不用吼也可以解決。

1、事先約定標準

身為父母,我們得明白自己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究竟想要達成什麼樣的結果。面對孩子,我們應該說出需求,並在某些“必須做”或者“鼓勵做”的環節設立獎懲機制。不要寄託希望在孩子自己的領悟上。因為很多怒吼不過是你被自己的失望所打敗,惱羞成怒的結果。

2、讓孩子先說出感受

和第一條對應的,是讓孩子先說出感受。當你覺得自己在某種情景下被冒犯的時候,讓孩子告訴你他這樣做的原因,而不是先吼。孩子說出感受不僅有助於大人的理解,也能讓寶寶們更容易瞭解自己的情緒,學習推己及人。

3、用陳述語氣別用反問語氣

“你可以這樣嗎?”“你不知道這樣做有問題嗎?”——拜託!別再用反問語氣了。不僅很怪罪,而且也會讓孩子對指令感到不清楚。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陳述語氣,告訴他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但每個孩子都需要成長的,生活中難免會做錯一些事情。如果孩子真做錯了,有的家長就會認為玉不琢不成器。

只有勤說著點孩子,以後才能成大器。但家長錯了,一味地說孩子還有可能起到反效果。而正確的方式則是,當孩子出現錯誤之後,家長要正確引導,讓孩子走出誤區,糾正錯誤的觀念,這才是父母應該想的辦法。

最後,希望各位家長對待孩子,還需要有耐心,就像當初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媽媽,堅持做到,對自己對孩子的成長之路都有好處。

1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一位多動症孩子母親的成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