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比爾·蓋茨這樣評價:“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塔拉·韋斯特弗也說:“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

這本書,是一部新人處女作,上市第一週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高居top1,獲年度最佳圖書。

作者17歲前從未上過學,後來經過自己不斷地追逐,獲文學學士、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她向上的這個過程,即是教育;教育,應該是積極、主動地向上。

01 家人不是家人,是魔鬼

作者身上,帶著傷痕累累的原生家庭的痛苦。

作者的父親,疑似患有躁動症,從之前年輕有為、溫文爾雅的好青年、好父親到現在無限放大自己幻想,放大上帝精神,認為政府、醫院等都是反上帝的光明會成員,堅決抵制,要求妻子、兒子、女兒也必須抵制。

妻子出車禍被撞得頭腦通脹,只能慢慢呆在地下室熬過去,後來自制了精油,被認為是上帝的賜予;兒子被大火燒傷,堅決使用精油治療;另一兒子從機器上掉落下來,也不能送去醫院等等。

父親一邊抵制外界的一切,不讓去醫院、不讓去上學、不讓隨便穿著,一邊又洋洋得意地活在自己建造的政府要害他的世界。

作者母親原本出生於一個富貴家族,接受良好的教育,可是丈夫患病後,她也被傳染了。

母親從一開始想讓孩子們去學校接受教育,到在家教導孩子們,再到完全服從丈夫的命令。書中一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作者的姐姐受到哥哥肖恩的暴力對待,想要連同作者和家人理論,讓父母教育哥哥肖恩。

作者告訴了母親,父親患有病,一定要去治療,也告訴母親,肖恩的暴力傾向有多麼嚴重,給自己和姐姐造成的影響多麼不好。

母親聽了很是驚訝,並且附和安慰作者,表示她一定會好好和父親說這件事,可是,等作者回去和父親對峙時,母親完全沒說,甚至站在了父親與肖恩的一面。

父親認為作者被外界的社會影響,變成了魔鬼,惹怒了上帝,母親也聽信,一心認為作者是魔鬼,不跟她見面。

作者的哥哥肖恩是被家庭影響得最嚴重的一個,他要求自己的妻子完全服從,他會像訓練狗一樣,訓練自己的妻子,也會拖著妹妹的頭按到馬桶裡,更是給妹妹遞刀片威脅……

從書中描述,作者的原生家庭不是最親近的家人,而是一個魔鬼居住地,那裡的人,思想裡裝滿了魔鬼的想法,還自認為是上帝的眷顧。

02 家人還是家人

但也存在令作者掙扎的時候,那些時候,家人還是那些充滿愛意的人。

哥哥肖恩在作者往返劇場時天天開車接送,雖然他會訓練妻子,但每逢見到作者這個妹妹,就會變成另外一副模樣,嘴角帶笑,很是溫柔。

妹妹騎馬被馬驚擾,他會不顧危險去救妹妹;作者被父親要求進行危險工作,他也會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父親,如果沒勸動父親,他會和作者一起完成,儘量自己攬下最危險的工作。

作者父親雖然瘋狂陷入自己的世界,抵制外界一切,但有一次,暴風雪夜裡,他親自開車送家人去醫院接受治療,車行不動,他竟然打電話叫來醫療直升機。

在大火裡,他會為兒子爭取逃離時間……

這些時候,家人彷彿還是那個愛著作者的家人。

03 教育是主動地向上

原生家庭帶給作者很多掙扎,特別是當她走出大山時,她第一次被自己和家人的“無知”嚇到。

那些穿著裸露的人們不是妓女,那些父親說的謀害是有其他的原因,那些國家的歷史、宗教的淵源等等,一切都讓她恐懼,並著迷。

可是與家人的衝突又讓她覺得無能為力,有一段時間,她試圖糾正家人的觀點,可是發現,並沒有什麼用,只會讓她與家人的隔閡更大。

有一段時間,她認為自己不屬於學校這個地方,她經常半夜醒來,跑到道路上大喊大叫,她認為,自己應該屬於那片大山,屬於那個家庭。

她不斷掙扎在原生家庭和現實社會之間,不斷掙扎在家人們認為的,和,真實的歷史之間,不斷掙扎在自我蛻變、自我重塑中,慶幸的是,她成功了。

這個重塑自我的過程,被她稱為教育。

我們現如今的教育其實是反著來的,不斷督促孩子們去完成什麼,而不是孩子們自己想去完成什麼,這是我們和作者最大的區別。

讀完這本書,我多麼慶幸自己有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有著愛我的和我愛的親人。同時,作者的這段經歷,也讓我不斷反省,自己現在的生活,和現在接受的教育思想。

我想,我們都需要一個重塑自我的新過程。

8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孕期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