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實際案例中,我們經常能夠碰到很多父母帶著孩子來做諮詢,涉及的年齡從幾歲到二十幾歲不等,涉及的問題也是多種多樣,而且數量上呈現越來越多的傾向。很多時候,面對這樣的問題,亦是異常為難,有點挑戰自己的神經的意味。

那麼父母眼中的問題孩子是怎麼形成的呢?到底是孩子的問題,還是父母的的問題?

按照中國人的思維,經常會說,沒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子女。

所以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很多父母的焦慮和無奈在於自己怎麼生了這麼個孩子,而首先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問題。即使有些父母在後期意識到自己本身有問題或者教育方式不當,但也為時已晚,才發現自己的問題根本沒有辦法解決。

追根溯源,我們兒女教育的目標是什麼呢?其實是培養一個身體沒病,心理也沒病的孩子。這不是一個低階的要求,也不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態度,而這就是事實的真相,可惜我們做了父母之後,很難看破這個道理。

很多的父母總會強加給孩子自己的理想延續,以及迷失在社會範疇的比較當中,不得不承認這是一種“有病”的親子教育。這會讓孩子很難走出家長的期待和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因而在青春期構建自我的時候反而會迷失自我,因為孩子沒法從內在找到自我的力量,更沒法從混亂的認知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座標。

因此,不管家庭環境有什麼不同,社會因素有多麼複雜,都不是孩子教育失當的藉口,正因為摻雜的因素太多,外在的要求太多,反而讓孩子在成長中無所適從,因為很多方面是需要孩子親自體驗的,而父母的關注點只有“人”,也就是孩子自己,幫助孩子提升自我認知。

很多父母最理所當然,也最不能苟同的一句話是,我給了你生命,雖然無從反駁,但也吞噬了親情。因為養兒育女是出於動物之本能的生養慣性,作為人,不能把這種生養關係無限誇大到偉大之名,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之下,很容易形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低階糾纏,也會讓孩子形成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父母的反哺。如此框架之下,怎麼會讓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孩子怎麼會有自主的內在驅動力?幼小的心靈怎麼能抵抗住現實的摧殘?

因此,我們的親子教育不是把孩子培養成一種“工具”,也不是把孩子培養成一件“工藝品”,而是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內在豐盈的靈魂”。

丁吉虎認知提升課 | 提升認知維度 重構思維模式

7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老犯同樣的錯,是笨還是故意的?2個訓練避免孩子重複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