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公一直在重慶上班,一般過年過節才回老家,回家後免不了跟孩子們親近,但公公的”正話反說“逗娃方式,卻是對娃隱形的傷害呀。
爺孫時光
公公逗娃:“小小,把你的奇趣蛋給我吃一點兒。”
護食的小小:“不要,這是我的,你吃你自己的。”
公公:“我沒有呀,沒買我的。”
小小:“那你是大人,不能吃小孩子的零食,不給。”
公公:“嘿,你還不給我,那有什麼好吃的,看那巧克力,黑黢黢的,肯定是掉地上被別人撿起來放進去的。”
小小:“本來巧克力就是這個顏色,你騙人。”
公公一本正經:“我騙你幹嘛?我親眼看見別人撿起來的,咦,好髒呀。”
小小兩眼含淚,跑我身邊求安慰,這樣的場景,這幾天已經出現好幾次了。
公公一年到頭也不見幾回,孩子們盼星星盼月亮盼爺爺回家,回來就這樣逗娃,娃都感覺爺爺不愛她了。咋辦?我一個晚輩也不好指責他呀,正不知咋阻止,婆婆就出手了。
婆婆:“你不要那樣跟娃兒說話,她會當真的,好不容易回家一次,還把娃兒惹哭。”
公公:“我跟她開玩笑的,我一個大人,哪裡要吃她的零食嘛,人家說的這種玩笑還可以鍛鍊娃兒的腦殼呢。”
婆婆:“ 小小聽不懂玩笑話,你看都哭了,小小,你公公逗你的,乖,不哭哈,不是地上撿的,是乾淨的。”然後,婆婆還使眼色讓公公哄哄小小。
公公:“小小乖乖,公公哄娃娃的,公公不對,下次不騙娃娃啦,公公最喜歡你了,來,公公抱。”
然後,就把小小抱著舉高高,小小才開心起來。
這是家庭瑣事小插曲,但這樣的生活插曲可真是太常見了。還好婆婆及時制止了,不然,這樣的逗娃方式,真的會對娃造成心理傷害。
1、 影響邏輯思維發展思考整理
上面公公說的:鍛鍊娃兒的腦殼,也是說的鍛鍊孩子邏輯思維的意思。
孩子們的邏輯思維在兩歲後開始飛速發展,我們可以相應幫孩子鍛鍊邏輯思維,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正話反說”也是鍛鍊邏輯思維的方式,這個方式確實可以,但是,用這樣的方式鍛鍊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孩子能聽懂反話,孩子的成長髮育有差異,尊重孩子的發展特點,當孩子還不能理解說反話的時候,如果我們經常“正話反說”,就會造成孩子的邏輯混亂,聽不懂大人的真實用意。
2、 是非認識混亂yes or no?
一般來說,六歲以下的孩子,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比較直觀的,他們習慣“以字取義”,大人說什麼,他們就直觀的理解。這可以說是良好的親子關係的表現,因為孩子相信父母,相信他們不會騙自己。
就好比,我們讓孩子分享自己手中的零食,當孩子願意與我們分享,那是真心實意的願意,我們應該接受,因為當我們出爾反爾的時候,孩子的是非認識就會混亂,她不知道,到底媽媽是要我分享?還是不要我分享呢?
3、影響親子關係不聽不聽我不聽
正因為孩子不能理解我們的“正話反說”,所以,當我們用這樣的方式跟孩子交流的時候,就會在無形中傷害她,讓孩子內心產生矛盾。
比如說:孩子跑過來求抱抱,然而我們卻說反話:“我才不抱你呢。”孩子就會認為,媽媽的意思就是不抱她。
中華語言博大精深,不同的表情,不同的語氣,說出來的意思就不同,但這也是我們日積月累才學會的技能,對孩子而言,也是太難了。
3、 有樣學樣交友減分
不知道大家對喜歡說反話是怎樣的感受,反正我是不太喜歡的,有種“陰陽怪氣”的感覺,除非是很熟的朋友,不然會感覺別人是在懟我。
當然啦,這感覺也是因人而異吧,有的人認為這是幽默、而有的人則認為這是輕浮的舉動。
但對於孩子來說,大家腦補一下:當一群小朋友們開開心心講述著自己引以為豪的事情時,被習慣正話反說的孩子潑冷水,那場面會是怎麼樣?長此以往,對孩子的人際交往也是一種減分。
好了,既然上面提到婆婆幫忙勸阻,那我也說說為何我婆婆覺悟如此之高吧。
我婆婆其實就一農村老太太,說有多高文化,懂多少科學育兒,倒是誇張了,但我婆婆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喜歡跟人嘮嗑,天南地北,啥都來,她懂得她能嘮,不懂的,她能聽別人嘮,現在都提倡科學育兒,婆婆也就從各種渠道瞭解了一些,有時候,我跟婆婆也會討論孩子的教育問題,久而久之,婆婆也比較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了,當然了,我們之間有時也會有不同觀點的碰撞。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接收著來自四面八方的知識,也接觸到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的說話方式,慢慢地,孩子也能聽懂反話了,但咱們作為家長,最好還是跟孩子正面表達吧,我喜歡你就是喜歡你,不會用逗你哭的方式讓你內心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