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近年來,孩子自殺、校園暴力事件時有發生,抑鬱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很多人都說孩子的抗壓解壓能力越來越弱,事實也的確如此。

但是,自我調節能力不是人類天生自帶的能力,是需要被教育和實踐才能培養出來的。

其實,現在很多成年人的自我調節能力也不容樂觀。

本文將從家長幫助孩子培養自我調節能力的角度,提出一些實用小貼士,幫助家長和孩子一起培養自我調節能力。

什麼是自我調節能力

自我調節能力是指個體識別環境中的壓力源,並相應地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以應對這些壓力源的能力。

一個孩子,如果有自我調節能力,即使他感到不安或壓力,他也可以保持冷靜,注意力集中,更容易聽從指示,減少破壞性行為。

壓力源有哪些?

當你的孩子表現“糟糕”,可能是因為他無法應對來自環境的壓力或任務的要求。不要苛責孩子,這並不能解決問題,你要試著幫助孩子找到他正在經歷的可能的壓力源。

每個孩子面對的壓力源不太一樣,但一般都含於以下:

△生理—飢餓、生病、過度勞累、無聊,沒有時間放鬆

△過度刺激的環境—噪音、氣味、混亂

△不知所措—太多課程或任務,不知道如何分配並完成任務

△人際關係—被欺負、與父母不在一起生活、錯過與父母相處的時間

△其他因素—階段性考試、經濟困難、失去親人等

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不是天生的

孩子並不會天生就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而是需要透過教育和時間習得。這需要他們信任的成年人的幫助和支援。

這些成年人必須要自己能夠把控壓力進行自我情緒管理,在此基礎上,能夠安撫和引導孩子進行理性思考。這個過程被稱為共同調節。

經過生活中的一系列關注和練習,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理性成熟地思考和行動。

那麼,家長要如何進行共同調節呢?或者說幫助孩子培養自我調節能力呢?

培養孩子自主調節能力的9個小貼士

1、建立積極的親子關係

父母對孩子的需要要給予及時的反應。如果孩子們犯錯,父母要耐心引導,而不是一味苛責。

孩子們需要來自父母的支援與鼓勵,以練習新技能,從錯誤中學習。誰也不是天生就會各種技能的。

父母要注意不要隨意大哄大叫,這會讓孩子覺得大哄大叫才是引起關注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後就會這樣做。

2、日常生活規律化

可預測的、相對一致的日常活動會讓孩子感到安全穩定。

這些日常活動包括:吃飯時間、睡覺時間、休息時間、遊戲時間和運動時間。

3、構建需要的環境

自我調節的發展依賴於可預測、可響應、可被支援的環境。

創造這樣一個環境,讓孩子們在身體和情感上都能安全地探索和學習。

比如:良好的家庭環境,情緒穩定的父母。

4、撫慰孩子

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或講理之前,要先幫助孩子冷靜下來。

比如:平靜的聲音、堅定的擁抱、溫柔地撫摸、支援性的沉默。

5、驗證並理解孩子的感受

大人總是輕易地否定或者弱化孩子的感受,用成人的抗壓力和理解力來面對孩子遇到的問題,這是非常自我且錯誤的。

當孩子們因為“不良行為”而陷入情感或者情緒困境時,他們會感到被誤解或不被理解。即使大人不同意孩子們的行為,也要照顧驗證孩子們的感受,讓他們感覺到被理解和尊重。

比如你可以對孩子說:“我明白你現在覺得沮喪/不安/難過/焦慮,這是因為······”

6、跟孩子分享你的感受/情緒

大人也有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可以嘗試跟孩子分享你的感受。這樣會讓孩子知道他並不孤單並不奇怪,其他人也會有情緒大變化的時候。

但記得要控制程度噢,不要把不良情緒全部傾吐給孩子,讓孩子承擔太大的壓力。

7、你自己也要培養自我調節能力

孩子對他人的情緒和行為很敏感。

面對孩子,你需要平靜以對,這會更容易撫慰和傳授自我調節的技巧,更具說服力。

8、幫助孩子進行情緒/行為管理

你要幫助孩子管理他的情緒和行為,教導他但不是單方面通知告知。

這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進行的事情,而不是單方下令,另一方執行。

9、平等地與孩子交流

你要和孩子進行平等地交流,尊重孩子的表達,以便了解他們正在經歷的挑戰和感受。

END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陪小貝貝用開心果做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