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說話時給詞語換一個順序,可能會改變孩子一生。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皮格馬利翁效應”。

就是當一個人被寄予某種期待以後,他便獲得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向著目標生長,會更容易達到預期,也有一種說法叫“定為——裝為——成為”

日常交往中,做父母的轉換一下說話的方式,可能會改變孩子的一生。

曾經有這樣一則臺灣公益廣告。展示了不同的說法對比。

面對孩子的不足,父母可以指責孩子:“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

但也可以選擇發掘孩子的優點:

“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

考試成績不理想時,父母可以埋怨孩子:“這題你不是練好幾遍,笨得喔。”

但也可以再多一點耐心:

“你不笨,是這題得練好幾遍喔。”

只要把同樣的字,變換一下順序,就能有天壤之別,表達出的意思截然不同了,帶給人的感受也就變了。

孩子沒自信的時候需要父母給與支援,孩子受到挫折時候需要父母的鼓勵,孩子失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安慰,幫助孩子發現優點、找回自信、賦予能量,而不是劈頭蓋臉的指責和羞辱。

作為父母,每個人都會擔心孩子不能應對生活的挑戰,擔心離開父母的孩子不會生活,或許15歲的孩子在父母心中只有5歲,無限制的照顧剝奪了孩子學習生存技能的機會。

面對生活困境需要的是樂觀、勤奮、善良,不是用自卑和逃避。這些品質永遠不會從天而降,需要孩子從我們身上一點點習得,所以我們需要先學習,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心理學家費爾貝恩說過:

“兒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是不好的。”父母給孩子種下自卑的種子,會影響孩子很久很久!

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個體,具備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各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各有自己的輝煌和燦爛,所謂因材施教也是這個道理。我們真正應該留給孩子的不是打擊,不是否定,而是無條件的信任與支援。

我們能做的,就是看到孩子的閃光之處,並指引他們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一位寶媽的自訴:悅寶園教給我們的三個主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