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孩子的長假生活和學習安排,對很多家長來說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不少家長吐槽:
孩子在家日子簡直過得亂七八糟,讓自己一點也不省心。管得緊,孩子哭鬧,同時也破壞親子感情。管得鬆了,孩子又亂來,家長既難受而心煩。
很多家長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了。
的確很頭疼。
首先,我們先想一想,我們的目的是什麼?
這個很重要。
如果我們的目的只是培養一個符合期待的孩子,希望孩子聽話、好好學習。那我只能說,這時候,家長所做的一切努力,很可能會白費,甚至會產生反效果。
因為,這是家長在想象與期待中教育孩子,他們並沒有看見真實的孩子。
我們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依然停留在簡單的語言要求層面上:比如要求、命令、講道理等。
這就是在期待中教育孩子的一種體現:
期待自己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讓孩子瞬間變成我們所希望的那一個人,表現出如我們所願,而不是如其所是。
很多時候,語言要求和命令,只是一種意識層面的灌輸。而真正決定一個人行為的,往往是潛意識—— 就是你意識不到的那部分內心深處的觀念。
灌輸,對孩子而言,常常意味著意志侵入,自然會讓孩子產生內心的牴觸。
所以,不要企圖用語言和外力來控制孩子。你的控制只是讓孩子屈從於你的命令,但他內心並沒有真正地認同。因此他沒有內在動力,只能依賴外力的作用。
其實,孩子本質上並沒有真正改變。只要家長一放鬆,外力一消失,他們很容易就恢復原樣。
這樣一來,家長要花很多精力來盯著孩子,而孩子則要消耗很大的能量來應付自己內心的衝突。長此以往,家長累,孩子也累。
這種情況下,即便孩子很聽話,也不一定是好事。如果孩子總是長期很聽話,很可能正在失去自我,今後會為尋找自我而付出多倍的代價。
那是不是說,面對孩子混亂的生活節奏,不規律的作息,以及整日玩電子產品不學習,我們就只能不管不問,讓他們一直混亂下去?
答案肯定是:不!
那也是一種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只會讓孩子在不自制的道路上越滑越遠。
於是,有些家長會說:你看,這就是給孩子自由的結果!
這些家長可能把自由與放縱混淆了。
其實,真正的自由,是在規則的邊界內,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所以一切自由的前提是,先有正向的原則與邊界,才有自由。
這裡的原則,包括了孩子按照成長規律,在每一個階段需要完成自己的事:
小時候的玩耍和健康作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上學後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等;
最基本的禮貌、尊重、秩序、道德規範和教養,遵守紀律和公共規則等:
在能力範圍內,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等。
有了這些原則與邊界後,孩子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每個人真正的成長,都來自於的他們的自我教育。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執行的都是家長和他人的意志,沒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他連"我是誰,我要做什麼"都沒法搞清楚,也就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做那些事了。所以,他只能成天稀裡糊塗地活著。
正因為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也就只能一味地滿足本能的需求,這才出現那些不主動學習,整天玩手機、生活沒有規律等混亂狀態。
自我是在自由的探索中產生。弄清楚自己是誰,孩子才有可能都進一步思考自己的人生與未來,在這樣的過程中完成自我教育。
實際上,孩子都是好強的,都希望自己是優秀的,能夠成就自我,得到別人的欣賞與肯定。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喜歡得過且過、落後於他人,天天聽別人的指揮,受別人的管束。
孩子的觀念,更多的是在非語言的環境中,悄然發生改變的。
因此,真正有效的教育,其實是發生在一個更深層的層面上,那就是非語言的溝通:真實的人的交流,心與心的溝通,情感與感受之間的連線。
做到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看見那個真正的孩子,教育才會起到它所應有的作用。
把握兩個關鍵詞一,心態:
人的腦子常常分不清情緒與事實。如果家長內心焦慮煩躁,思考與判斷力就會被自己的情緒裹挾,無法看清真相,更無法看見真實的孩子。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常常會先預設好一個不自覺的、骨子裡就不想向上、不愛學習的孩子,然後,試圖使用各種高壓手段來管理和控制他們。
如果我們能看見孩子內心深處自我成就的需求,就能與孩子進行真正的觀念上的連線,讓孩子不知不覺地從心裡認同並接受我們的觀念。
二、了解:
很多家長連自己都無法了解,更別說了解孩子了。我們常常看不清自己身上的盲點,總是覺得問題出在別人身上,結果怎麼使勁都白費。
那麼,如何看到自己的盲點呢?
有個方法是:藉助鏡子的作用。
我們平時是看不見自己的,只有通過照鏡子才能知道自己長什麼樣,才會看到自己今天臉上哪裡髒了,從而把它洗乾淨。
我們的第一面鏡子是:孩子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因為孩子很多行為觀念是從父母身上覆制過來的。當我們看見孩子有問題時,就需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哪些行為表現導致了這樣的問題,從而相應地調整好自己。
我們的第二面鏡子是:他人
在很多情況下,其他人的做法與觀點也是一面鏡子。我們不能只陷在自己的觀點中自以為是,要常常從其他人的不同做法與觀點中,來思考"為什麼他們的看法與我不一樣"。特別是,當我們陷入一種困境中時,更需要從與別人的不同中,看到自己的盲點。
從孩子混亂的生活中,我們可以想想,是不是自身在沒有人管的時候,也是這麼放縱自己的?再看看別人家那些很自律自覺的孩子,他們的家長又是什麼樣的表現。
也許我們就能受到啟發,豁然開朗。
和孩子一起改變從上面可以看出,孩子的問題,常常是在提醒我們,需要調整和改變自己了。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好好規劃一下後面的日子,並按照規劃來執行。
改變自己的同時,你會發現孩子也在改變。
昨天,賽思樂做了一場線上直播。許多家長陪著孩子一起學習,並主動和孩子一起做出改變的重要一步。
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是,與孩子共同對剩下的寒假進行時間管理和規劃。首先,幫助孩子設立一個積極的目標:你希望擁有一個什麼樣的寒假?
啟發孩子認真思考,然後寫下來。
愛、希望、健康、自律的、充實的、有收穫的、開心的……
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內心是積極向上的。他們只是沒有人引導,不知道要怎麼做。當孩子對結果充滿期待時,就有了行動的動力。
接下來,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每天的規劃:把要做的事情列出一張清單,按照重要性區分,並放在合適的時間段裡。
這個過程是在培養孩子對事情的掌控感和責任感,以及對時間的節奏感。所以,要以孩子的想法為主,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孩子看見了自己有這麼多的事情要做,就有了緊迫感與責任感,不會因為不知道做什麼而一味的玩手機和浪費時間。
當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他們會積極做出合理的安排的。
有的家長說:
孩子想到自己一天要做那麼多,大人都不用做,會覺得自己很委屈。
那是因為家長自己沒有先做出改變。如果家長不調整,卻一味地要孩子改變,他是不會有長久動力的。
家長可以在與孩子一起做計劃的同時,列出自己的時間規劃。然後把自己和孩子的計劃一起貼到顯眼的地方,還可以和孩子約好互相監督。
這樣,孩子因為擁有了主動參與和監督家長的權利,就會更加重視這個規劃,從而有了主動執行的動力。
有了好的開端,更考驗家長的是堅持。當孩子不再堅持的時候,就是家長髮揮榜樣的帶頭作用了。只要家長持之以恆,孩子也會展現出令人驚喜的一面。
教育孩子沒有省事的捷徑。它需要走心,需要行動,更需要無聲的努力與堅持。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