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聽英語、磨耳朵”的說法,相信很多家長並不陌生,但是“磨什麼、怎麼磨”卻常常令家長感到困惑。
我們都知道,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任何的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交流。
而交流的前提就是,聽+說。大量的聽,大量的輸入,才會換來輸出。
很多家長在啟蒙英語時走入一個誤區,著急讓孩子先開口,殊不知,如果沒有前期大量的灌入,就算開口,也是錯誤百出,一不小心就變成了中式英語。
Reid媽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中式英語,中式英語對孩子的危害有多深呢?
下面我舉個例大家就知道了。
最近全網都在吃演員鄭爽的瓜。代孕在國內違法,鄭爽就鑽空子去國外找代孕媽媽,可在孩子生下來之後,竟然選擇棄養,各大官媒一起上線批評。
但事件發酵之後,鄭爽發的迴應文章,我覺得倒是值得說說。
她的每一個文字大家都能看懂,但是連在一起就完全不懂了。
這就像極了說中式英語的我們。
為什麼輸出時候如此慘烈?還不是因為你前期的“磨耳朵”沒到位!
“磨耳朵”最初的用意,僅僅是為了寶寶將來輸出的時候,能語音地道、語調流暢。因為英文的發音不僅取決於單詞讀的準不準,很多單詞到了句子裡發音就會不一樣了,而且處在不同的單詞前後,發音也會不同。所以,單詞讀的再準確,一開口說話也有可能聽起來很中式,那就是沒有掌握髮音技巧。
我們要明白:孩子在幼兒階段聽英語、磨耳朵主要是要達到三個目的:
一、透過聽,熟悉英語特有的語音語調和韻律節奏,增強語感。
讓孩子在聽力敏感期自然而然的熟悉英語特有的語音語調和韻律節奏,不僅能令孩子說一口純正、地道的英語,資訊十足,還能夠有效的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透過聽和看,獲得“可理解性輸入”,積累英語聽說詞彙。
家長讓孩子透過“聽”感受英語語音語調和韻律節奏時,要有意識的透過肢體語言、情境、圖片或影片,讓孩子感受和理解語義,獲得“可理解性輸入”,逐步積累聽說詞彙,進而透過未來的自然拼讀轉化為讀寫詞彙。
三、聽辨英語單詞中的單個音素,培養音素意識。
英語單詞是由“字母”組成的,英語單詞從書面上看是由單個字母組成的,實際上整個單詞的發音與字母本身無關,而由字母或字母組合表示的發音組合而成。
所謂的培養音素意識,其實就是讓孩子具有英語單詞是由“音素”組成的意識,知曉英語單詞是字母或字母組合直接、自然地表示發音。而培養辨音能力,實際上是在為未來拼讀、拼寫做準備,也是在為閱讀和寫作做鋪墊。
說到底,怎麼磨才能真的磨進孩子的耳朵,讓他們充分吸收到其中的養分呢?
假如單詞是魚,那麼英語環境就是水。
首先,“磨耳朵”的內容需要貼近孩子的生活,為孩子創造如水般的相融環境,孩子接觸得多了,講起來自然如魚得水。那麼此時“磨耳朵”便取得了極大的效果;相反,我們僅僅播放一些磨耳朵的音影片,而沒有處處為孩子建立要使用英語的環境,此時“磨耳朵”只是在做無用功。
Reid媽給大家推薦兩種方式:一種是整體、宏遠的磨;一種是具體、微觀的磨。
整體、宏遠的磨,指的是透過英語語言的整體輸入,來達到感知英語的語音語調和韻律節奏、積累聽說詞彙、磨出來語感的目的。主要有三種方法:聽兒歌,看動畫、讀繪本。
需要注意的是,採取這種方式,一定要與孩子多多互動!
Patricia K. Kuhl 在演講裡提到,小寶寶的大腦對真人的聲音更加敏感。
對2-8歲的兒童來說,和爸爸媽媽互動對話的學習效果,是自己聽音訊的6倍以上。
所以,想要孩子儘快張口,爸媽先得做個“戲精”。
可以根據音訊內容,配合動作,一起表演出來,這樣,孩子即便聽不懂單詞,也能大概明白每一句在講什麼。
也可以嘗試一下TPR全身反應教學法,說一個單詞,讓孩子指出所對應的事物,或做出相應行為。
誇張的動作可以幫助孩子更有效地記憶,而和爸爸媽媽溫暖親切的互動,也能激發孩子對英語的興趣。
具體、微觀的磨,指的是以聽辨單詞中的單個音素,培養音素意識為主要目的,可以透過讓孩子聽有針對性的歌曲歌謠以及做有針對性的遊戲和活動來進行。
而採取這種方式時候,我們需要利用生活化場景,選擇對應素材。
給孩子挑選磨耳朵的素材,爸爸媽媽們一定要自己先篩選一遍。
是不是孩子感興趣的話題?難易程度是否符合孩子的認知水平?
最好貼近孩子日常生活場景,熟悉的情境描繪,會讓孩子輕鬆建立起信任感,更敢於開口模仿。
爸爸媽媽們也可以把給孩子聽的材料整理分類:出行可以唱什麼、去動物園可以唱什麼、睡覺有關的、日常行為有關的……
總之,利用孩子熟悉的場景,讓孩子在真切感受中,理解記憶,比單純地聽,更有效果。
Reid媽要再次提醒大家,不管是聽兒歌、看動畫還是讀繪本,家長的陪伴和引導尤為重要。家長要合理引導安排孩子的英語啟蒙路程以及陪伴孩子進行英語啟蒙的學習,讓孩子能夠完全沉浸在英語的情境中“磨耳朵”,孩子聽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了想要表達和交流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