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作者 | 春雨
本篇編輯 | 董小姐
當值編輯 | 識無邊
▼
今日導讀
今天的分享,是在一次親子激烈衝突後,媽媽寫給女兒的一封信,信中充滿著她身為母親的歉疚、反思。
面對情緒崩潰的女兒,她沒有選擇向外求,而是選擇向內看,她把對孩子的歉意、心疼付諸文字,逐漸看到了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背後的自己,她一一回顧並反思自己對女兒做出的種種錯誤行為,發現,其實和女兒的每一次衝突,都是自我覺察的寶貴節點,她會好好利用機會,體驗、覺察、走近真實的自己,透過自我的修行,更好地幫助女兒成長。
我想,這位母親的做法,值得每一位家長學習。其實,和孩子之間的衝突,並不是災難,恰恰相反,它是幫助家長成長的契機。
我的女兒,親愛的寶貝:
我很抱歉!昨天因為我的自以為是,再一次傷害了你,以至於讓你一度情緒崩潰。
正如你所說,在你想一個人靜靜的時候,我依舊選擇留下來陪你,這是我的私心。我看到你那麼痛苦,不接納你的這種情緒,幻想著只要自己陪伴一下,你就能儘快走出來,毫不顧及你的感受。
我現在靜下心來,覺察到我的行為給你帶來了“我的感受不被看到,我的想法不被尊重”的感覺,而可憐的孩子,你處在極度焦慮的情緒旋渦中,已經無力抗爭了。媽媽錯了,表面上是想付出愛,實際上卻對你形成二次傷害。
當你痛苦地向我求救:媽媽給我找個專業醫院看看吧!我好心疼,馬上自動反應,約了你舅舅,決定儘快帶你去省精衛,略過你,沒有徵求你的意見。現在想想,在你求救的那一刻,我的焦慮、恐懼升起來了,在情緒裹挾之下,我心裡、眼裡只有自己,我不敢面對自己的這些情緒,想盡快解決現實問題。
在這急切的背後,是對你現狀的不接納、不允許,我想透過治療讓你能夠按時參加考試。而這時你的感覺是:為什麼我的事情,你都沒有和我商量?直到後來,我們到了醫院,因為人多去的晚,在嘈雜的人群中等待一個多小時、不得不放棄上午診療計劃的時候,你崩潰了。
在極度焦慮的情緒中,你看到的是自己依靠的媽媽驚慌失措、無知、無智,自己的想法不被尊重,自己不被看見,各種複雜的情緒撲面而來,憤怒、無奈、絕望、恐懼......
孩子,對不起,是媽媽的問題。這一段時間來,我成功地陪伴了許多人,緩解焦慮、靜心、學習、成長,也得到了你的肯定,你說:媽媽,你已經做得足夠好了!我為自己的一點進步沾沾自喜,忽略了自我的修行。
當我的自我成長進入了瓶頸期,能夠給到你的支援也匱乏了,你的狀態停滯不前。遇到突發狀況,媽媽依然自動呼叫舊有的模式,急於滅火、解決現實問題,最終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還惡化了你的心理環境。
孩子,你就是我的一面鏡子,你向我哭訴:媽媽,為什麼我都這麼大了,還是什麼都做不好,我寫的東西和別人的一比,什麼都不是!將來要做什麼,我也不知道!
在心疼之外,我現在靜下心來仔細想,自己頭腦中難道沒閃過這些念頭嗎?難道自己沒有對你的前途感到過迷茫嗎?你想透過考試拿到畢業證書,難道我就放下這個執念了嗎?答案是沒有,媽媽一直在用正確的思想武裝自己的大腦,那是意識層面的認知,而一旦發生事情,自動出現的思維模式是潛意識的。
和自己的潛意識在一起,看到它,修行它,是媽媽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情,是時候,該給自己充充電了,媽媽要重新審視自己,向內看、關注自己、覺察自己、磨練自己,給到你真正的愛與支援。
後記
今天早上醒來時,我看到孩子緊閉的房門,沮喪、焦慮、自責內疚、絕望等複雜的情緒一起湧上來,自己什麼都不想幹,情緒進入了低谷。當我順從自己的內心,來到電腦前,把對孩子的歉意、心疼付諸文字,逐漸看到自己的情緒以及情緒背後的自己時,心情一下子平靜了好多。
孩子緊閉房門,是為了給自己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她需要時間思考自己的問題,看到孩子的感受後,我理解了她,內心的焦慮已消,而自己的目標也更清晰了。就在這時,女兒開門走了出來,我能夠感覺到自己心情的平靜,問她想吃點東西嗎,孩子說暫時不用,然後拿了袋果乾,走過來給我嘴裡塞了一塊,我說:“嗯,還挺好吃的。”女兒說:“以後我們再去的時候,多買點。”
在我給她做飯的時候,孩子走過來,心平氣和地和我說起昨天的事情,和自己的種種煩惱,和我感受到的大致相同。我認同了她的所有感受,坦誠了執念給自己帶來的應激反應,並誠懇向她檢討。我們詳細檢視精神衛生中心的專家介紹,關注了幾位,準備以後網上預約好,再由我單獨陪她就診。
以前,和孩子之間的每一次衝突都讓我覺得像一場災難,我會被擊倒在地,好長時間緩不過勁來。自從加入鬱金香家長學校學習成長,親子之間的衝突成了激發我覺察的寶貴節點,我在其中體驗、覺察、漸漸走近真實的自己,看到即療愈,自己和孩子的狀態也慢慢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