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這些媽媽們的困惑,若不是我女兒提醒,我就被代入感誤將“反對”當做“訴求”了。
是啊,父母和孩子各自想得到的是什麼?她們要的那個狀態究竟長咋樣?
這麼本質的問題我們竟然很少思考。
是因為我們太擅長把“反對”本身當做一個“訴求”了。
當聽孩子說“我不想上學”時,我們跟孩子一樣止步於“反正孩子就得好好上學”。
那麼當我們聽孩子說“不想上學了”,我們要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要問孩子:“不上學的話,你想要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子?”
如果孩子說:“沒想法,可能找我朋友玩。”
我們提醒他:“你朋友都得上學呀!”
若孩子說:“在家上網,玩遊戲。”我們進一步問下去:“透過玩遊戲你想獲得什麼?是遊戲裡的成就感?還是團隊協作的快樂?亦或是一段閒暇的時光?”
若孩子說:“是成就感。”
那麼,這個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真正的訴求是成就感(學習中的自主感和操控感過弱)。
若孩子說:“是團隊協作的快樂。”那麼,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真正的訴求是被需要被認可(學習中被批判被否定過多)。
若孩子說:“是一段閒暇的時光。”
那麼,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真正的訴求是放鬆(學習壓力過大)。
其次,讓孩子重新表達一遍他自己的訴求,如“我不想上學,是因為我更喜歡玩遊戲,這是我目前獲得成就感/被認可/放鬆的方法。我需要成就感/被認可/放鬆。”
最後,既然我們明確了孩子的訴求,我們再看一看,孩子的訴求跟我們的訴求是否可相互協調?是否可以獲得雙贏?
如果此時依然無法獲得雙贏,父母就請追問你自己“希望孩子好好學習”背後的訴求是什麼?
是希望孩子健康?還是希望孩子實現你的夢想彌補你的遺憾?
文章最後我想說,對於孩子的教育,我遵照實事求是的中正,我相信中正才是實現雙贏的方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