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瑞的媽媽最近很苦惱,4歲的瑞瑞現在變得越來越不可理喻,而她,也越來越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
比如昨天晚上,她還有一些工作沒有完成,希望瑞瑞能早點睡覺,她也好趕緊幹活。
她跟瑞瑞溝通了這個情況,瑞瑞也沒有反對,提出讓媽媽再講一個故事就睡覺。媽媽覺得這個要求倒也合理,於是開啟書講了起來。講故事的過程中,媽媽的手機開始叮咚作響,媽媽一邊講一邊瞄了一眼資訊通知,剛好瞥見領導在群裡詢問工作進展,又看到同組的同事在表功,表示自己的部分早已完成,現在都在等瑞瑞媽媽那部分。
瑞瑞媽媽頓時覺得心煩意亂,很想馬上去解釋清楚她是在下班前5分鐘才拿到上游同事的內容,導致她還需要加班完成,但她想既然已經答應了孩子講完這個故事就必須要講完,於是她加快了語速。
一眨眼功夫,故事講完了。媽媽把書丟在一旁,幫瑞瑞蓋上小被子說:“寶貝兒,媽媽講完了,現在你自己好好睡覺哦,媽媽必須去工作了。”
不成想,瑞瑞先是楞了一下,突然火山爆發似地大哭起來:“不是這樣的!你講得不對!重新講!”
面對瑞瑞莫名奇妙的爆發,媽媽還是耐著性子安撫他:“寶貝,媽媽知道今天媽媽講得有點快,因為媽媽確實特別忙,你已經長大了,要學會體諒媽媽了。這樣好不好,媽媽明天給你講5本,不對,講10本,都好好地講,行不行。”
但瑞瑞還是哭個沒完沒了,一邊哭一邊大叫:“不行,我就要現在講!”
瑞瑞媽媽的耐心也終於消磨殆盡,突然,她惡狠狠地衝瑞瑞大吼一聲:“哭什麼哭!再哭我就打死你!”
瑞瑞被媽媽兇惡的樣子嚇到了,縮到被子裡不敢出聲,媽媽看著在小被子下無聲抽泣的瑞瑞,也被自己居然說出這麼暴力的話嚇到了。一方面,她很後悔自己控制不住情緒吼罵孩子,擔心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另一方面,她也很苦惱為什麼瑞瑞總是莫名奇妙地發脾氣,而且還沒法安撫。
從大人的角度我們很容易理解瑞瑞媽媽的心情。但如果,我們能讓時光倒流,回去看看瑞瑞的這一天發生了什麼,或許,我們的感受就會不一樣。
早上起床後的瑞瑞,想到又要去幼兒園就很苦惱。最近老師剛剛佈置了教室,不知道從哪裡找了幾根長長的孔雀羽毛黏在牆上,瑞瑞一看到那個東西就害怕。更可怕的是,其中一根羽毛垂下來剛好搭在瑞瑞的儲物櫃門上,也就是說,瑞瑞上下學拿小書包和拖鞋,都必須要看到那個可怕的東西①。
奇怪的是,其它人都不覺得那玩意可怕,他們居然覺得還挺好看的。瑞瑞也不敢跟媽媽說這件事,因為媽媽說過男子漢大丈夫要勇敢,不能這也怕那也怕。瑞瑞只好用慢吞吞的磨蹭來拖慢去幼兒園的時間。
但是,慢吞吞的瑞瑞又惹媽媽生氣了,媽媽著急地衝他喊:“怎麼這麼長時間還沒穿好鞋子啊!媽媽都要被你搞遲到了你知道不知道!”
瑞瑞不想讓媽媽生氣,他知道媽媽照顧自己已經很辛苦了。下午的手工課,老師教大家做好看的賀卡。瑞瑞想,我要給媽媽做一張最漂亮的賀卡,這樣媽媽就開心了,再也不生氣了。
瑞瑞認真地畫啊、貼啊,整整一個下午,瑞瑞都在用心地做給媽媽的賀卡。可是,就當他終於要完工的時候,冒冒失失的豆豆和浩然在旁邊打鬧,居然打翻了瑞瑞桌上的小水桶,這下子,辛苦做了一下午的給媽媽的賀卡全都泡溼了!
瑞瑞一下子大哭起來,老師馬上過來檢視,在聽完原委後,老師安慰瑞瑞說:“哎呀,是豆豆他們不對啦,不過他們也不是故意的對不對,你是好孩子,你原諒他們好不好?這樣吧,今天時間不早了,明天我們再做一張好不好?”
瑞瑞含著眼淚點了點頭,一心想等媽媽回家跟媽媽訴苦,可惜媽媽到家後就跟瑞瑞說,今天自己有很多工作不能陪他玩,懂事的瑞瑞提出只讓媽媽給他講一個故事。
就只想要媽媽好好地,講一個故事而已。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就能理解為什麼瑞瑞會突然爆發。
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享有盛名的育兒網站Aha!Parenting的創始人勞拉 馬卡姆博士曾有一個特別形象的比喻,叫做情緒小揹包。
她說孩子們的身後,像是揹著一個隱形的小揹包,當孩子們有了不好消化的負面情緒沒能及時疏解時,就被放在了小揹包裡儲存了下來。久而久之,當孩子的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孩子再也背不動了就會用另一種方式爆發出來。
水滿則溢。
就是這個簡單的道理。
瑞瑞對幼兒園的恐懼、對媽媽生氣的擔心、對小朋友破壞的憤怒、對禮物被毀的遺憾以及對老師安慰的不滿,這麼多的情緒,乖巧懂事的他全都自己吞了下來。
他想要的,不過是他親愛的媽媽能抱著他,好好地給他講一個故事。
當你發現孩子莫名其妙無理取鬧的時候,想想瑞瑞的故事。要相信,孩子的每一場脾氣,都不會是“無緣無故”的。
我們可以對情緒的敏感度更高一些,在發現孩子情緒低落時主動地抱著他,問問他今天在幼兒園過得開不開心,有沒有什麼需要媽媽幫助的地方;再或者,我們教導並幫孩子掌握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當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可以用說的,讓自己及時得到有效的幫助,情況都會好很多。
至少,我們要允許孩子清理他們小揹包裡的情緒。我們允許他們害怕、允許他哭、允許他生氣,理解當他們認知和情緒管理能力較差的時候就是需要透過哭鬧來確認和釋放他們的負面情緒,這樣我們才有機會教導他們隨著經驗和能力的增長,逐步用更加成熟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