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
今天在網上看到了一個提問。
為什麼隨著孩子長大,我們的期望值越來越低?
02期望值逐年降低的家長
初為人父人母,看到襁褓中的小傢伙欣喜若狂的心情,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我家孩子這麼漂亮,這麼聰明,看上去就是個天才兒童!”
“她這麼小就會對人笑了,發育超前啊!”
“他7個月就會走了,看來運動能力發達!”
“我要把全世界最好的都給他(她)!”
隨著孩子長大,他(她)淘氣,愛動,不聽話,老師告狀。漸漸地,父母變成了這樣:
現實一點點殘酷地揉碎家長們的天才精英路線計劃,最終,父母們的期望只有:平安就好。
03期望值逐年升高的家長
縱觀這類家長的心理路程,可以總結一點就是:家長心態比較平和。對子女沒有過高的期望值。他們一開始的願望就只是孩子平安長大而已。
孩子進入幼兒園大班,“哎呀以後能上個大專就行,學門手藝養家餬口”
孩子進入三年級,“成績比預想中好,看來初中能幻想一下區重點”
孩子進入六年級,“哎呦喂,看來可以衝擊一下省重點”
孩子進入中學,“看這個樣子,這是考大學有希望了?”
孩子進入高中,“本科看來是穩了,說不定能衝擊一下一本?”
......
我的孩子超預期發展,作為父母我們特別開心。
04期望值曲折變化
其實還有第三類家長,他們對孩子的期望值,既不是逐漸升高,也不是逐年降低,而是在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變化。
在幼兒期,可能對孩子抱有特別大的期望,我家寶寶是全世界最可愛的孩子!
孩子度過了不穩定期,開始有逐步上升的趨勢,“我堅信我的孩子還是具備考入一流大學的能力的!”家長期望值開始回升。
高考沒考好,出現了重大失利。“唉,考個普通大學也行吧,將來出來能找到工作就行”期望值大幅降低。
雖然上了普通大學,但是找的工作很不錯,很有上升發展空間。“看,是金子總會閃光的!”
05期望值跟孩子的發展相關
以上是筆者總結的大致三種父母對孩子期望值的變化。其實筆者相信,擁有第三種期望值的家長應該佔據大多數。
第一類家長,處於對孩子具有過高的期望值。這種期望值跟孩子本身的資質是背離的。也從側面反應出家長對孩子沒有正確的足夠的認識。老話常說"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在期望值落空時,家長會情緒低落,有極端的甚至會暴怒,出現打罵孩子,而這種情緒不免會傳遞給孩子。在父母高期望值的錯誤引導下,孩子本身可能也對自己期望值過高,失敗對孩子造成巨大傷害,而父母打罵的態度,對孩子又造成了二次傷害。
第二類家長,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心態比較穩,本身期望值就比較低。但並非這種態度就可取。期望值嚴重低於孩子的真實水平,也有可能造成孩子本身對自己的要求就不高。筆者在這篇提問的回答中看到了大量類似的回答,都在說本來期望值非常低,結果孩子就一步步高昇了。事實都是如此嗎?期望值跟孩子的成就為反比?筆者查閱了相關文獻和資料,沒有一篇文獻支援這種結果。或許回答的都是受到獲益的家長,也不乏存在某種炫耀的心態。
第三類家長的心態才是最真實的表現吧。期望值能夠隨著孩子的發展變化來做調整。不會一直過高,也不會一直過低。在折線震盪的過程中逐漸趨於穩定,也就是最終對孩子有了最符合的期待。
06筆者的態度
筆者曾經聽到過一段話,覺得很受用,在育兒過程中也常謹記這段話,現在分享給大家:
我們必須承認:
我們的父母是個普通人;
我是個普通人;
我的孩子也是個普通人。
我的孩子只是一個普通人,他不比別人差,也不比別人優秀。
我沒有對他寄予過高的期望
但我根據他的客觀水平為他做了符合他的計劃
引導他一步步去完成
我覺得這是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
今天立春,帶著兒子在公園飛航模。猛然間發現,迎春花開了,春至花如錦。
什麼時候,我們都別忘了初心,當我們剛見到孩子第一眼的時候,你有想過他以後會上985,211嗎?想的是他以後年薪百萬嗎?
我相信,我們不會的,我們當初的期望就是:一生平平安安長大。
不忘初心。
不妨投個票吧:
更多我的文章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