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挑食,對很多家長來說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

孩子邊玩邊吃,扒幾口飯就跑出去玩,每次吃飯得追著孩子喂幾個小時……針對類似狀況,父母往往不知所措。

先從吃飯磨蹭的問題上來看,孩子吃幾口飯抬頭看一會兒電視,吃幾口又擺弄一下身邊的玩具,事實上,這些行為正是受大人的影響。

大人吃飯時如果關掉電視,不玩手機,不端著碗四處走,那麼孩子也會這樣做。

三四歲年齡段的孩子挑食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此時,他們的味蕾發生變化,胃口減弱,對自己經常吃的食物會比較偏愛,本能地警惕沒吃過的食物。

據美國兒科學會調查發現,大部分孩子挑食的毛病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改掉,不會對幼兒以後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

為減少孩子的挑食行為,我們可以參考下面的方法。

1. 發揮榜樣的作用,不僅僅停留於口頭說教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班杜拉曾做過一個經典實驗,其目的是為了比較榜樣行為和口頭勸說哪一種行為對兒童的影響更大。

實驗中,兒童先進行了一種滾球遊戲,並根據相應表現獲得現金兌換券。接著,班杜拉將兒童分成四組,每一組都會有實驗人員裝扮成遊戲參與者,即成為那一組的榜樣。

第一組中,榜樣只是口頭告訴孩子,讓其捐出手裡的兌換券,卻沒有真的這樣做;

第二組中,榜樣告訴兒童應該要為自己考慮,結果卻又把兌換券捐了出去;

第三組裡的榜樣是一個熱心腸的人,他對孩子們宣揚的思想是人應該為他人著想,並帶頭將所有的兌換券都捐了出來;

第四組的榜樣是個自私自利的人,他對兒童宣揚人要學會利己,並且也不帶頭捐出兌換券。

實驗結果表明,第二組和第三組捐出兌換券的人數明顯多於一、四兩組。可見,對兒童行為影響更大的不是口頭語言,而是實際行動,它的力量遠遠大於說教。

根據班杜拉的理論,個體能透過觀察來學習榜樣的行為模式,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首先,榜樣的情緒會影響到學習者,比如,當某個孩子打針時大哭,臉上表現出痛苦的表情就會讓其他孩子也體會到這種負面情緒;

再者,兒童的許多技能也能透過榜樣獲得,如音樂課、舞蹈課時,表現優秀的小朋友會被老師安排做示範,它突出了榜樣的示範作用;

最後,榜樣能使我們不良的行為習慣得到抑制,好的行為習慣得到鞏固,例如剛上幼兒園的寶寶,他會透過觀察其他小朋友的言行自然而然地做出相應的行為,上完廁所要排隊、吃飯前要洗手等。

2. 做孩子愛吃的食物,並在過程中不斷嘗試烹飪一種新鮮事物

據研究表明,7~15天為小朋友做他們不喜歡的食物,尤其是蔬菜,能減少孩子對這類食物的抗拒,並開始嘗試接受。

所以,家長不要輕易因為孩子一句“好難吃,我不喜歡吃”就放棄堅持。與寶寶平時喜歡的食物搭配在一起,孩子的興趣也會更大。

3. 孩子可以一邊玩一邊學做飯

孩子都喜歡吃自己親手製作出來的食物,家長可以購買孩子專用的工具,教他們將一些簡易的食物做成有趣的形狀、圖案。

吃飯時,問孩子“你喜歡這個顏色嗎”或者“這個形狀有趣嗎”比“這個味道好吃嗎”更會吸引孩子的注意。

此外,家長儘量不要在飯前讓孩子吃零食如快餐、餅乾、奶製品等,這些食物容易飽,到正常飯點,寶寶就沒什麼胃口吃飯了。

許多家長會在家裡準備很多零食,餅乾、薯片、話梅等,就是為了怕孩子有一頓沒一頓的吃不飽。

其實,孩子都很聰明,餓了他自然會找東西吃,但如果我們用零食代替主食,那麼,他吃飽了零食自然就不會好好吃飯。

吃飯時,我們可以給孩子規定一個時間,一頓飯不能超過半個小時,飯點一到就收碗,無論孩子吃沒吃飽。

當然,家長也不必為了孩子的吃飯問題過度焦慮,這麼大的孩子咀嚼肌肉還不夠發達,牙齒也正處於發育階段,所以用筷子比較費勁,嚼飯嚼得慢。

對於這個問題,家長可以儘量把飯菜做得精細一點,會更有利於孩子好好吃飯。

6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我也是第一次當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