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紳的《憫農》,孩子們不僅朗朗上口,還能倒背如流,可是總是不解其中意思,但透過盤中餐就可以讓孩子理解為何汗滴禾下土,又為何粒粒皆辛苦了,就好似總說道理感覺是寬泛的,但親眼見到和感受就真的解其意了。
孩子們總是有十萬個為什麼,也免不了問,我們吃的東西是從何而來呢,大人總說種出來的糧食,可是怎麼種出來的,其中過程我們怎麼和孩子解釋才能解釋清楚呢?
繪本《盤中餐》不僅僅可以解答孩子們的疑問,還讓孩子瞭解了其中的邊角料,讓他們能夠更加深入農耕生活,體驗農民伯伯的含辛茹苦,並且知曉我們如今的食物又是如此的來之不易,若說糧食看起來好像很多,但是我們中國的人口也很多,擁有十四億人口的大國,從不富裕走向富足的道路,是離不開農耕的。
繪本的作者於虹呈,她是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繪本工作室的,喜歡繁華的都市,但更熱愛偏遠寧靜的深山中,在畢業後就去了英國讀碩士學位,學習了插畫和版畫,回國後一直創作屬於中國原創的繪本製作。出版有《梁山伯與祝英臺》、《中國十二個傳統節日——元宵節》等作品,自己還被評選為“2015青閱讀年度新人”。她的作品《盤中餐》也被選為豐子愷兒童圖書獎首獎,她的插畫更多的是寫實,從自己身邊觀察的每個細節都呈現在自己的插畫中,在有細膩的同時還具有純真在其中。
一、用節氣作為時間線去講述了農耕人們的生活
繪本很巧妙地利用過冬之前的節氣來去講述農耕的過程,從雨水到霜降氣節,故事的背景是在雲南的梯田上,人們開始準備播種前會灌水鬆土等,準備好稻種以後撒在土地中,長成秧苗的時候就可以移栽秧苗了,這時就可以看見人們在水田裡插秧苗,插好以後一等著秧苗長大,但其中也怕暴風雨的來襲以及麻雀來啄食,這個時候架一個稻草人就不怕麻雀來襲了,等到了秋天的時候秧苗長成了稻子,就成熟了,人們就都來豐收了,豐收以後回去還要曬稻穀,然後把稻穀上面的一層殼皮去掉就能做成大米了,等到糧食收成之時,就是人們慶祝之日。繪本有條理地描繪種植糧食的全過程,不僅僅瞭解了糧食還知曉了節氣。
二、節氣的標註伴隨著時間的流逝,之後的解說中詳細介紹了節氣以及種植的細節
繪本在內容上可以清楚地看清節氣的到來,並且還運用一小句來去說明這個節氣時間的特點,就好比在驚蟄時期,旁邊就會寫道:春雷始鳴,雨水漸多。這樣的標註也是在告訴我們到了什麼時間段和什麼季節。在繪本的最後還詳細的標註了播種後的放大生長版圖,能夠讓我們清晰的看到秧苗是如何生長的,並且生長出來的葉子和根部,完全是屬於生物類的知識,細節描繪得很到位,能夠讓孩子直觀的看到從準備到豐收的全過程,以及每一步需要做什麼都標註得很清晰,這讓我們知道原來其中過程是十分艱辛的,歷經數月,培養好還要移栽,還要抵擋和預防各種不好的天氣,所以說糧食是來之不易的,人們的辛勞是不容易的。
三、語言樸實資訊真實,畫風淳樸有民風,小插畫凸顯出次重點
1、語言表達清晰有層次
在整個敘述農耕人民辛勤勞作的過程中,是很有層次感的,前後順序給人很有思維邏輯,不繁亂,在僅有的時間線上能夠準備的知曉要做什麼,這才是作者設計繪本的巧妙之處,不是直接告訴讀者季節,而是讓讀者透過我們的文化底蘊去了解其中的氣候,在這氣候之中農作物生長的程度,語言也是一直在強調種植的過程,思路是在我們以及作者的腦海之中的,在相互有所聯絡的細小的文化知識。
2、畫風體現出民風淳樸,地域特色
插畫的背景都是以雲南為背景,那邊梯田的地域特色以及人們的膚色和服飾,都在畫風中顯現出來,雲南那邊的人民膚色偏黑,把人們在田裡幹活時的服飾以及褶皺程度都繪畫的十分的精細,以及田地裡面豐收的情景,一根根稻田都描繪的肉眼可見,可以看出作者是有親眼所見才畫的如此的真實,之後的少數民族的服飾,看起來如此複雜但作者畫的也是淋漓盡致的細。
3、小插畫體現出來大體畫的縮影
在每個文字下面都配有一個小插圖,是其中一小點的內容,也是為了能夠更加點綴繪本的豐富性,其中講述了在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十月年”來到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準備各自的拿手好菜,擺上飯桌,可以看到下方就有一個小插圖就是做飯的場景,所以大圖是讓我們看到農作的過程,那麼小圖就是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溫情在其中,但更多的是讓我們去感受人們的充實,以及農耕過程的不容易,還有自然萬物生長的偉大。
四、體會農耕人民的辛苦,不浪費糧食,感受田園風光的純真美好生活
身在都市的我們,漸漸忘卻了田園生活,那種小橋流水人家,田地間的嬉戲打鬧,都少之又少,我們都應該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而不是富足以後就忘卻了之前是如此的艱難,我們的農耕水平一步步的改進才到了今天這個時代,能夠讓每一個人都吃飽飯還吃好飯,但我們更應該去做光碟行動,提倡節約不浪費的理念,這樣才能不辜負種植糧食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