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文丨木棉媽媽

孩子不聽話,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會怎麼做呢?

在過去,孩子不聽話,哭鬧,家長會認為孩子不懂事、不聽話,於是家長會打罵一頓!

後來大家都提倡不要打罵孩子,要給孩子講道理,結果發現講道理似乎沒那麼管用。

於是有人說,當孩子哭鬧的時候,要冷靜處理,把孩子關到屋子裡,等孩子平靜下來再放孩子出來。

鄒市明帶軒軒參加《爸爸去哪兒》,參加節目後軒軒被大眾所熟知,隨後媽媽冉瑩穎又帶軒軒和妹妹參加了一檔明星養育節目,可是在節目中冉瑩穎一個育兒方式卻引發網友們的爭議。

節目中軒軒和妹妹爭吵起來,媽媽勸說無果,兄妹二人矛盾升級,不得已,冉瑩穎使用起來育兒殺手鐧,將兄妹兩人關進了“愛的小屋”,說是愛的小屋,其實就是家裡的一間空屋子。

冉瑩穎把爭吵中的兄妹關進房間,並告知:什麼時候握手言和了,才可以出來!

軒軒是哥哥,畢竟膽子大一些,表現還好,可是妹妹明顯有些崩潰,一邊拍門,一邊大哭!

從兩個孩子的表現來看,他們都害怕這間“愛的小屋”。

冉瑩穎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透過冷處理的方式讓孩子冷靜下來,讓孩子實現自我反省,但有不少網友提出質疑:

孩子這麼小,媽媽把孩子關起來,會讓孩子感到無助和恐慌!

這種冷處理應該就是那種冷漠吧,孩子內心會非常害怕的!

小時候就被關進過小黑屋,現在回想起來還特別怕!

媽媽冷漠對孩子傷害有多大

有外國人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孩子坐在嬰兒車裡,媽媽跟孩子互動玩耍,寶寶的每一個小動作、小表情,媽媽都會積極迴應。

但接下來媽媽開始變“撲克臉”,變得冷漠,不再回應孩子,一開始孩子想盡辦法去引起媽媽的注意,包括笑,包括肢體動作,但媽媽就是不為所動,也不吼叫孩子,只是靜靜在旁邊不理孩子。

最後孩子終於受不了了,開始嚎啕大哭,並試圖掙扎著出來。

整個過程中,孩子的情緒變化是這樣的:從開心大笑,變為恐懼、哭鬧,最後變為抵抗、牴觸。

實驗也告訴我們,孩子最渴望的就是母親的愛和關注,最害怕的就是失去媽媽的愛以及媽媽的冷漠。

這種冷漠處理方式會對給孩子心理造成傷害,孩子會認為:因為我不乖,媽媽不再理我了!媽媽不愛我了!

所以你會看到,當把孩子關進小屋子裡的時候,孩子情緒猛然間就會變得異常激動。

記得小時候姑媽經常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表妹,每次表妹不聽話的時候,姑媽都會把她關進小黑屋。但大部分時候,表妹不是不聽話,而是姑媽脾氣不太好。

印象最深的一次,下雨天,我跟表妹打著傘穿著雨鞋,去外面踩水坑,後來我們的雨鞋裡面灌了水,就回家換鞋。

回到家媽媽給我換了一雙舊雨鞋,擔心原來雨鞋灌水腳丫會冷,媽媽還在雨鞋裡面給我鋪了一層棉花,踩上去又輕又暖和。

當我換好鞋去找表妹,卻發現表妹正在家捱打。

到現在我們都長大成家,表妹內心依然還是缺乏安全感。找了一個比她大很多的大叔,為了此事,姑媽還生了好長時間的氣。

所以說,如果媽媽對孩子冷漠,採用冷處理的方式,那麼孩子內心就會留下恐懼的影子。

養兒育女,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情緒和錯誤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犯錯必要受到懲罰!

甚至有些家長偏執地認為:只要我說過一次,孩子就不能犯錯了!

更有些家長,一旦孩子犯錯,就會指責打罵,企圖讓孩子長記性!

但是孩子的乖巧只是暫時的,孩子不會真正意識到自己錯誤,等到下次孩子會甚至會用報復的行為來回報。

作為家長有義務去了解孩子背後的動機,更有義務接納孩子的情緒和不完美。如果孩子生下來什麼都會,那才是不正常。

當孩子哭鬧時,接受孩子的情緒,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愛他。

當孩子犯錯誤時,可以懲罰,但最好提前做好約定。

養孩子不是吃飽穿暖就行的,養孩子更重要的部分是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總會有很多錯誤,但只有在錯誤中孩子才能成長。

所以家長們不要視孩子的錯誤為洪水猛獸,要正視孩子的錯誤,接納孩子的錯誤,正確引導孩子,將來孩子才能變得優秀。而打罵,甚至關進小黑屋,都只會讓孩子內心恐懼。

4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有聲繪本故事《小鼴鼠的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