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上有個問題,引來很多“走過路過差點錯過”的各路群眾的關注:
一直在玩的孩子和不停上培訓班的孩子以後會有什麼不同?
說實話,問題挺難回答的。準確的對照樣本怎麼可能找到呢?什麼叫“一直在玩”?,什麼叫“不停在上培訓班”(請定義多高頻率叫“不停”)。反正,這種討論就不能太認真,科學性是談不上的。
不過,做爸爸媽媽的,看到這個問題,還是會“心有慼慼焉”。讓我們糾結的不是要不要上培訓班,要不要玩,而是在“玩”和“培訓-學”之間如何拿捏“度”。看來人生各個領域都至少有“50度灰”啊!
大家知道,這樣的問題,是不可能有標準答案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三個關於在“玩”和“培訓班”拿捏“度”的故事,看看不同的
1
我寧願把上培訓班的錢帶他去看世界,
買一套又一套的樂高!
這段故事,就是在知乎上提問題的那位網友分享的 ...
是的,我覺得我們在玩上真的蠻拼的!
我不是全職,要上月薪三千的班輕鬆看報紙,能陪孩子的時間我儘量都在陪他,說真的!我好想睡個囫圇覺兒啊!!!那我具體些講下都在玩兒些什麼.
天氣好不冷的時候差不多一半時間在樓下和小朋友玩兒另一半時間在家玩兒,在家的一半時候拼樂高剩下的用各種材料畫畫(水彩、彩鉛、水彩筆、丙烯甚至剃鬚泡沫)玩兒粘土、有選擇性的看動畫片真人秀。
每天晚上睡覺前會講各種繪本,最近講的多的是這本登月,字數並不少,當然前幾次讀我會講一句英文百度翻譯一遍中文.
今年剛好是登月50週年,準備下個月發了三千工資把樂高新出的登月艙和之前的土星五號拿下給他玩兒,順便繼續講講我能了解到的相關知識.
這張畫是我們唯一上的課外班本週的作品碰巧也是太空主題,最下邊一節銀色的他說是脫落的二級火箭,為娘認為自己這書也沒白講!5歲的孩子雖然技法並不成熟但我也是畫插畫出身,為娘認為這個年齡階段合作介質和材料的應用還有最棒的想象裡要不技法更重要!
我會帶他看很多電影,特別喜歡的還會二刷!最近看了《海蒂和爺爺》《玩具總動員》《阿波羅13》還有戲劇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分別看了《音樂之聲》音樂劇和兒藝的《鷸蚌魚》很期待11月的音樂劇《瑪蒂爾達》
每年我和他爸爸都會帶他去有一兩次出行開始選擇也是海島,慢慢加入更多的內容。去年去了沖繩的水族館,住了農場近距離接觸了可愛溫順的動物,今年一起去了我和他都喜歡的音樂之聲的故鄉,住了特拉普一家曾經住過的房子,看了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科技博物館能講解的我都儘量給他講解了!爬了高射炮塔動物園,在蝴蝶屋看了蝴蝶從幼蟲到成蟲的變化,遊了湖在夏夫山頂住了一晚看日出和日落看高山植物野兔子和野山羊.在樂高樂園盡情撒歡兒然後回家.
自然歷史博物館呀,回來後他也開心的看了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紀錄片 ...
夏夫山頂的一夜,玩兒了雪看到了野山羊和野兔子,看了高山植物白頭翁、報春、巖鏡、款冬、歐洲金蓮花好多好多~
在《音樂之聲》的故鄉特拉普一家的別墅走進他們的故事
最後在樂高樂園撒歡兒釋放體力!放飛自我!
隔壁家小孩5歲從兩三歲開始參加各種培訓機構英語、體能、游泳、舞蹈、唱歌、鋼琴、古箏、平衡車、馬術、思維、繪畫等等……真的這只是不完全統計!!!是一個孩子上的!!!今天看到她媽媽發朋友圈最近在學硬筆書法覺得一手漂亮的字是入學前必備技能.
而我們也是5歲上免費公立幼兒園除了背背古詩做做思維訓練什麼都不教,我們平時除了從讀繪本就開始聽英文繪本,上了個不教技法的畫畫班(主要是思維拓展)週末學學游泳什麼都沒學。不知道上那麼多課外班需要花多少錢,但我寧願把這些錢帶他去看世界,買一套又一套的樂高。
2
存在就是合理的,
報班是無奈卻最優的選擇!
這段故事,沈世鈞(軟體架構師),給出了針對題主排列第一的回答 ...
聽一個40多歲的中年油膩大叔發表下看法。
叔本華說,我們的人生必須面對兩個根本矛盾:匱乏和無聊。針對家長,我重點說“匱乏”吧 ...
這兩個矛盾的解決程度,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人生的幸福程度。
童年的時候,因為受家長庇護,孩子天然對世界充滿好奇。所以,除非特別極端,童年既沒有匱乏之苦,又不會感到無聊。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就我們的一生來說,童年往往是最幸福的時光(現在很難說了)。
到了青年,初入社會,面臨就業、買房、婚姻等人生大事。無論是買房,還是結婚,如果想要佔據有利位置,一般都需要強力的經濟支援。而就業好壞的首要指標對大部分人來說,就是看收入多少。
但要找到一個好工作,就目前看,對普通人來說,至少在前幾份工作中,學歷還是第一因素。而學歷好壞的第一指標就是名校,而要考上名校的主要途徑就是高考。因為名校的資源是有限的,高考只能是選拔考試,而不是資格考試。所以這就註定了所謂學習的好壞沒有絕對指標,關鍵是要比別人好。
在這樣一個前提下,必然會出現一個趨勢,家庭和個人會最大限度的投入財力和時間到學習中去,直到窮盡。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家長要給孩子報各種文化課輔導班,而孩子要幾乎把所有的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去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在當前制度下,通過競爭來最大限度的獲取資源。
還有家長提出,難道只有報文化課輔導班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嗎?難道家長的輔導不行嗎?理論上是可以的。但家長要思考幾個問題:
1. 家長的輔導效果是否真的能超過教育機構?
2. 家長付出的機會成本。
教育也是一個專業領域,雖然當前很多家長的學歷並不低,單從知識傳授上來說,輔導孩子的功課並不成問題。但知識是生冷的,要把家長的知識傳授給孩子這個過程是需要技巧的。而且知識點在應試教育體制下,也是分著輕重緩急的,有就是說有重心的。
所以,從教育專業技巧來說,大部分家長的能力都趕不上教育機構。否則的話,教育機構就沒有了生存空間。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家長既有知識、又有技巧,自己完全可以輔導了孩子。但是,對孩子功課的輔導往往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說今天回家早了,抽出2個小時輔導下孩子的功課,明天忙了就又打魚了。這樣是不行的。因此,如果要高品質的、系統的輔導孩子的功課,往往需要大量的時間。
而在當今職場上,壓力巨大,自由時間短缺(想想996)。所以家長如果決定把孩子功課的輔導完全承擔下來,一定會大大貶損自己的職場競爭力,要付出巨大的機會成本。
而且,即使有某個家長可以不報輔導班,自己來輔導,而且完全不用付出任何機會成本。但是這樣做,對孩子來說又有什麼本質區別?只不過是把在輔導班的學習換到了家裡而已。孩子真的不見得就比輔導班更快樂。
所以來說,輔導班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的選拔機制。家長們的做法實在是當前的教育制度下,接近於最優的選擇。
但無論如何,這種做法帶來的負面後果也是非常嚴重的,一個是家庭付出的巨大財務成本,另一個是家長和孩子的焦慮。但最嚴重的後果是,孩子童年的快樂基本被剝奪了。
但是,人生最應該,也可能的快樂時光就是童年的時候。之後,青年時有奮鬥,中老年有衰弱和病痛。這樣算下來,人的一生大概也就只剩下苦了。那麼童年的時候,付出的金錢和艱辛又有什麼價值呢?
但是,要改變這樣的現狀,又非一個家庭應該冒頭出來掙扎的。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家長決定在孩子的童年的時候,把上輔導班的時間用來自由的玩耍。雖然不敢說絕對,但大概率的,就考試成績來說,要比那些上輔導班的孩子要差。那麼在高考的選拔機制下,孩子就難以考上好的大學,好的專業。
而當前,我們的財富分配有一個巨大的問題,那就是極度不平衡,甚至是冰火兩重天。例如名校熱門的計算機專業年薪能達幾十萬,而有些專業(例如化工、機械)年薪十萬都要燒高香了。更別說,普通學校的普通專業畢業即失業的情況。
而且,即使家長在童年的時候,安下心準備讓自己的孩子之後就過一個平凡人的生活,例如所謂的“佛性”生活。但仔細想下,這種生活很容易獲得嗎?因為在當前的社會下,非熱門工作的收入幾乎等同於匱乏。不信你就看看現在的房價,再看一下統計局釋出的的各行各業的平均收入情況。
所以說,現在的家長為孩子報文化課輔導班,並不都說無腦跟風。是為了適應社會現狀而做出的無奈(最優)的選擇。至少也是被裹挾的。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孩子在青年的時候能有一個好工作,從而避免人生匱乏之苦。
3
培訓班是這一代孩子的經歷,
得失成敗,讓我們從容以對
這段故事,作者@自然的孩子,我們的花友;真心話,好恰如其分,還能喚起童年回憶 ...
玩和學不對立吧?一直玩兒的孩子也不都是傻玩兒,上培訓班的孩子也不見得就真學進去。玩兒和培訓班其實也不衝突,毋須對立。
不過,想想小時候的自己,再看看現在的娃,還真是勾起一波回憶殺。不妨說說自己的體會和感悟。
我小時候沒上過培訓班,因為沒有。閒暇課餘,就剩下玩兒了。讀書是玩兒,跟同學打口袋是玩兒,上房揭瓦都是玩兒。那時候大家都一樣,考大學不是唯一出路,有同學初高中就去讀職高和技校,可能是因為不是學習的料,也可能是家庭原因,真的供不起,需要他她提早工作為家庭分憂……他們比我們一直讀書的人早早就進入社會,現在也有自己的事業家庭,生活的也是其樂融融。我們這一代人,學習算是主業,沒有什麼培訓班,學專業的大概就會一門心思走專業,就是很單純的學習。補課班,無。玩兒是個副業,也沒有太物質的玩兒的手段,算是學習的補充。
父母不會動輒斥巨資去旅行,也沒有太多玩具,上學以後,玩具自制的居多。要不就是整一些高流通的玩具,比如打個piaji,彈個玻璃球,這類遊戲靠技巧可以成為大贏家,也可能秒變窮光蛋,糖紙啊,火花啊,不知哪裡撿到些彩色碎玻璃,都會攢起來,埋在學校花壇的某個隱祕地點,和小朋友做個“花窖”。
夏天摔泥娃娃。就是摳塊黃泥,在水泥地兒上,摔出個窟窿的玩兒法,窟窿需要對手手裡的黃泥去補,有玩兒過的嗎?舉手示意下。
冬天打雪仗,堆雪人,在乾涸的人工湖裡撿小魚乾烤著玩兒。
家附近的公園假山上,小夥伴兒們一起講鬼故事,小廣場上,一臺單車,十幾個孩子輪流騎,就這麼不知不覺學會了……
簡單的複雜的DIY的玩兒法比比皆是。想來真是幸福啊。想想這是玩兒帶來的幸福感,肯定比補課開心啊。
我這不補課的,就這麼一路跟著學校的節奏走過來,也沒特別好,也沒特別差,高考志願也是自己填的,知道自己想幹啥,也努力了,爭取到一些,可能也失去過一些,我這一代人誰不是這樣呢?但似乎好景不長,不對應該說是家長覺悟也有精力和財力了,樓上一個小弟弟大概小個三兩歲吧,每天練鋼琴,挺辛苦。彈得也挺好,我聽著沒覺得太煩,也挺享受的。
挺慶幸自己沒被逼著學什麼樂器,比較自在的活著,寫寫畫畫的,自得其樂,吹拉彈唱都是半吊子,因為我那一代孩子如果不是走藝術類的也沒有特專業的,能肆無忌憚的生長和伸展,和被逼著學習的孩子比,那真是人生的幸事……
我媽只雞過我一次,其實談不上雞,是因為初二貪玩兒成績下降的厲害,我媽給我談得痛哭流涕,我也就撥亂反正了。高中以後,完全自由,學習全是自己的事兒。高中老師不讓死學習,每天七節正課,第八節大課,必須出去玩兒,整天苦口婆心的教育我們7+1>8的道理。所以,我現在也不許孩子死學習,甚至會擋在孩子前面做個護衛玩耍的老母雞。
讀書最後也是要工作的,要生活。能好好的生活,知冷暖,知熱愛,有理想有動力有趣味的生活不就是好的生活嗎?我特別怕我的孩子失去這些,不知這些,盲目痴傻的活著。
一直上培訓班有這樣的風險……時間有限,都被培訓和補習佔用,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學又為何嗎?連思考都沒有地被動灌輸,很容易培養出個北京烤鴨,不明所以渾噩地活著,直到老去。無聊無趣。
可是培訓班是這一代孩子的經歷,逃不掉的。這是他們的生活,有大致相同的生活軌跡。
丫頭現在初三了。回首她的成長,我得說,她的玩樂要比我們小時候物質得多,也孤單得多,參雜了太多父母的身影。不光是她,大概零零後的孩子都是如此。從小就被帶著四處旅行,長見識,家裡就像個遊樂場似的,大的小的玩具到處都是,小朋友都是約的,動不動就搞個派對,小的們自顧自玩兒,老的們一旁聊天茶歇,說實話碰到話語相投三觀一致的還好,否則真是尬聊無味,所以,約著約著,大概也就三五好友,一倆知己,再看孩子,三歲以裡湊在一起的孩子,根本不會倆個人玩兒,各玩各的,大人倒是聊得火熱。再大一點兒,就會不時斷官司。孩子們在玩具的簇擁下,越來越孤單。可能跟個性也有關係,我家這個丫頭屬於內向生長,只有在真正熱愛的時候會外向延伸,朋友不多,但留下的確實是真朋友,真熱愛,心心念念。現在玩到一處的朋友,家庭間也十分契合。好玩兒的是,約會時,娃會一起討論數學題,還真是讓人刮目相看,這學習勁頭兒熱情和興趣還真是甩當年的我幾條街去。
於是,我也就琢磨,這是培訓班的功勞呢,還是學習壓力的結果呢?
孩子這麼好學是因為啥呢?她真這麼好學嗎?這會兒,她寫完作業,捧著IPAD,寫小酸文呢。我時不時抬起眼睛了她一下。很專注。玩兒得時候很專注,學得時候也是。
初三之前,彈了六年鋼琴,一年吉他,六年乒乓球,兩年書法。學得時候挺認真的。抻開來,八年時間。除了鋼琴被我急功近利地擠兌了些。其他都是自得其樂。愛畫畫,沒學,就是喜歡。現在鋼琴十級過了之後再沒碰過,自己說要初三畢業後再撿起來,吉他打算換個老師,乒乓球實在沒時間打了……只有從沒學過的畫畫,還隨時隨地地發揮療愈和放鬆的作用,對,還有在某個社群寫點兒小酸文。然後,從初一下學期正式進入培訓班,一年加一門,現在數學物理化學的補課班就成了週末時間絞肉機,兩天三門課,就剩半天寫作業。我吐槽的時候,她拍拍我的肩膀說,媽,我們同學有九堂課的呢,我,可以了。
她還行,我覺得辛苦。可能是我沒這個經歷,陪她上課,我找個房間看書,坐得累得慌。她說,還好啊。怕她累,我特意兩堂課之間留了幾個小時,用來休息,她有時候會帶著學校的作業,吃完飯,繼續作業。咖啡館的午休,她會四處轉轉,玩玩IPAD,和我聊聊天。然後繼續下午課去。她欣然接受,適應這樣的生活。她知道,這不是她一個人的生活,是很多同學的生活,但她可能沒想到,這是一代人的生活。至於我,我這個老母雞就別一廂情願替人鳴不平,做好後勤就好。
娘倆或爺倆,或者一家三口,常常會在週末晚飯後去散步,談各自碰到的有趣事,是放鬆,也是三觀統一研討會,生活目標明確會,偶爾實施一些旁敲側擊的專案。她若有所思的樣子,很好看。
玩兒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會玩兒是生活很重要的一項技能,在玩兒中學習,也享受人生。上培訓班興趣班補課班,培養喜愛的興趣,提升水平,玩兒得好,才會體味出真趣味,學習也是如此,兩個娃在研究數學題的時候,有說有笑,寫寫畫畫,還真是一道好看的風景,閃著光帶著笑的學習,這培訓補習也就值得了,是吧。
我慶幸我沒搞出太多補習班培訓班壓在她身上,她有空間和時間伸展自己,她可以主動規劃時間安排自己的生活,給她最可寶貴的自由。我真的覺得這個時代和我們所處的教育氛圍,給了孩子太多的壓力和焦慮,剝奪了許多童真與活力,但是他們躲不掉也逃不開,他們身在其中,大多數人都做的事也不一定就是正確的事,堅持自我有自己的節奏是一件需要內心強大的事。我試著給她創造一點自由的空間,試著幫她陶鑄強大的內心。算是一種助力吧。
她們這一代註定是這樣的生活,時代的錯與對,得與失,成功與失敗,需要一代人去承其重,然後交與後人評說。我們的童年少年青年的生活是上一代,他們正當時,會怎樣,真還不曉得?每一代人也各有高下,也不過是各自的人生,但幸福始終是一種共同的目標和追求。但究竟怎樣是幸福,各人標準也不同吧。
我要求不高,惟願她能好好的生活,知冷暖,知熱愛,不盲目,有理想,有動力,有趣味的開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