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錯誤教育方式的父母
導語:“熊孩子”這個詞一出現就會使不少人皺起眉頭來,飛機、火車上大家最怕遇見的就是調皮搗蛋的熊孩子,然而哪有一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別人眼中的“熊孩子”呢?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嶄新的白紙一張,沒有任何一個孩子生來就是熊孩子,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熊孩子的背後往往存在著一系列家庭教育問題。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錯誤教育方式的父母。不論他人對於自己的孩子如何看待,對於我們父母而言都需要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支援以及愛,幫助他們有勇氣去面對世界的流言蜚語,堅守自己的善良初衷,成為一個正直且積極客觀的孩子。
熊孩子一直是讓眾人頭疼的存在,前段時間一則新聞報道陷入了熱議當中:國內一小區發生了一起高空拋物事件,有人從頂層33樓向外投擲了電腦顯示屏、鍵盤等等物品,通通落在該棟樓北側單元門的無障礙通道和路面上,然而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高空拋物的危險事件了。
經過物業查看了高空監控攝像頭並調查後,發現兩次高空拋物都是居住在小區5號樓33樓的孩子做的,所幸兩次高空拋物均未造成人員傷亡,可如果這些物體從33樓的高度落下時真的砸在了路人身上,後果不堪設想。無獨有偶,此事件餘溫還未退。
另一波又起:某小區一個32層高的樓房附近總是有物品扔下來,一開始僅僅是毛絨絨的小玩具,緊接著又是好幾個衣架,正當保潔員胡阿姨清掃這些東西的時候,樓上竟然又扔下來一把小剪刀落在胡阿姨的腳邊,經過調查也證實是一名居住在22樓的7歲小男孩所為,而理由竟然是高空拋物像哪吒丟擲乾坤圈的樣子。
熊孩子,是這些年經久不衰的話題,熊孩子的事件在我們身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由於年齡小,他們或許都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會對他人造成的困擾,他們只知好玩卻不知後果,然而卻演變成了抵制熊孩子成了社會上的共識。
例如國外一些高階餐廳規定“不接待7歲以下兒童”、卻允許帶寵物狗,並且還表示禁止兒童入內“讓生意變好了”。雖然此類做法並不值得推崇,但深究根本還是在於我們這些父母未盡到監護的責任,沒有讓孩子學會基本的常識與禮儀,導致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變成了別人眼裡的“熊孩子”。
孩子只是孩子,當他們沒有被引導如何去正確抒發情緒、如何用正確的行為表達內心時,一些熊孩子就選擇了錯誤的方法,比如搞破壞、搞惡作劇來尋求父母和外界的關注,作為父母更多的是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並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共情、接納、理解、認可與支援。
人性是很複雜的,不光對於成年人而言,孩子亦然。每個人的內心都並存著天使與魔鬼,至於孩子是成為天使亦或是魔鬼,都取決於他所生活的環境以及所接受的教育,是否能激發出孩子善的一面。
正如你總能在地鐵上看見有熊孩子又哭又鬧,甚至於騷擾其他的乘客,但父母在旁邊視若無睹的情況,但也能看見有些父母等待地鐵的時候身邊總有一個小小的身影在地鐵排隊口站踩著地上的腳印,站的筆直且認真安靜的排隊等待地鐵,這就是教育的不同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效果。
家庭的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搖籃,而在那些細微處我們才能看見教育的力量的偉大。正如最近網上很紅的一個片段:一位婦女牽著女兒過馬路,見到有車輛駛來,兩人下意識地停步打算退回,但車輛在斑馬線前停了下來給母女讓行,在母女倆在過馬路的時候,女孩在媽媽的提示下向讓行車輛鞠躬致謝,還向司機揮了揮手。
這一幕怕是讓很多人看了動容,畢竟一個良好教育的孩子的行為不僅讓人覺得如沐春風,更讓人感受到了未來力量的希望。而這也正是說明了一個好的教育,源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更有人曾經用相機記錄下這麼一張照片,下雨天,在地下通道的入口處,一位母親用左手替自己的孩子擋雨,而她的右手拿著傘,為一個佝僂著腰的老大爺擋雨而這位老大爺卻是一位流浪漢,這位母親始終慢慢地跟隨在他身邊。
這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行動總比言語來得更為深刻,相信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未來一定對這個世界滿懷善意,因為在他的生活環境中,世界就是善良的。
然而我們的孩子總有犯錯的時候,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以及處世之道。恰如前段時間播出的一則新聞:某小區一棟高層樓的電梯內總有尿騷味,在保潔員檢視監控後發現,是一名小男孩在電梯內小便。小區物業與孩子的媽媽進行了溝通,當孩子媽媽知曉此事後,嚴厲地批評了孩子,讓孩子知曉了自己行為的錯誤性,並寫了一份檢查。
隨後媽媽把檢查發到業主群裡給各位受到影響的業主道歉,並且每天由孩子父親監督孩子打掃電梯一個月,作為道歉和補償。在這樣的處理之後,業主對孩子母親的教育方式紛紛進行了肯定,同時也原諒了熊孩子的所作所為,更為這名熊孩子勇於承認錯誤並改正的行為鼓掌。熊孩子之所以“熊“正是因為無數包庇護短的父母總是狠不下心來教育做錯事的孩子,從而讓孩子養成了錯誤的觀念。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在孩子幼年的時候,就培養孩子學習足夠的社會規範,形成可靠的是非觀念,培養自覺自律自控的能力,讓他們養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觀念。如此一來,熊孩子才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的正確與否,自我成長。
調皮是每個孩子天性的天性,而模仿更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本領。因此要不想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人人唾棄的熊孩子,關鍵在於言傳身教。正如曾報道有兩名孩子從32樓扔下磚頭,父母卻迴應:“又沒砸到人,別嚇著孩子了!”這樣的父母如何能教育出令人喜歡的孩子呢?家庭教育作為貫穿孩子終生的教育,對於孩子而言何其重要。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正如一句教育名言所說: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不是孩子成為了什麼樣子,而是家庭讓孩子成為了什麼樣子。當孩子一旦被貼上“不懂事”、“沒家教”的標籤時,其中一半的責任離不開家庭教育。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成為這一任的老師不僅僅只是幾本書籍就能學會的,需要我們與孩子共同的成長,斯賓塞曾說:
“家庭教育,實際上就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
因此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我們不僅僅需要愛孩子更需要理解,每一個有著不良行為的孩子都有著不曾言說的理由,他們的內心都渴望被挖掘,沒有什麼比父母無條件的愛與理解能夠更加感動以及鼓勵一個孩子成長了。而理解恰恰是我們每一位父母都需要學習的,理解是一種寶貴的能力,並非僅僅只是愛孩子就能理解孩子,更需要我們去觀察了解孩子的一切。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每個孩子天生都有一種處理感官資訊和對其周圍世界做出迴應的獨一無二的方式。每一個孩子以及每一種性情都是有優點和缺點,沒有哪一種是絕對好的或者壞的,然而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全盤接受孩子的優缺點,真正的接納他,然後去調整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默契度,才能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用心。
其次就是尊重和傾聽孩子的內心,正如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馬修老師,耐下心去傾聽孩子們犯錯的原因,傾聽孩子們內心的想法,理解孩子們內心的每一個想法,給每一個孩子一次改變的機會,發現孩子身上自己都不知道的閃光點,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空間、寬容和鼓勵,讓孩子能夠在釋放天性的同時自我剋制,不斷增強自己的信心,成為能夠為自己行為負責任的人。
結語:每個熊孩子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孤獨的靈魂,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去擁抱那個躲在黑暗中瑟瑟發抖的孩子,以愛和理解引導他們走出那個陰暗的角落,走向光明而溫暖的世界。相信每一個孩子都將如哪吒般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